融合新四军文化:为小学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

作者: 田红梅

【摘 要】融合新四军文化,落实数学学科课程思政,应把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高度融合,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小学数学学科角度,梳理新四军文化资源,探寻新四军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可能路径——通过一个素材深挖几个素材串联,以新四军文化素材为载体进行整节课创编开发;通过更换主题情境、置换探究载体、替换巩固练习、补充拓展阅读,将新四军文化素材有机嵌入教学环节,让区域新四军文化与数学教学相得益彰。

【关键词】新四军文化 数学课程思政 融合教育

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新四军精神”是盐城最宝贵的红色资源,具有强大生命力。学校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一、小学数学学科视角下区域新四军文化的资源梳理

立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数学视角对新四军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新四军的发展历程,遴选新四军发展史中重要的战役、人物、事件等,以文字或数据信息还原历史、整合资源。同时,要将历史资源与当下相链接,与小学数学学习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区域新四军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二、区域新四军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探寻

教材中选用的大多数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使是拓展部分的阅读材料,也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相关的素材相对较少。因此,教学中有必要通过整体置换或环节融入,将革命文化与现行教材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落实课程思政,涵养家国情怀。

(一)整体置换,以新四军文化素材为载体进行整节课创编开发

1.一个素材深挖

以新四军文化素材为载体整体置换教材原有情境,在新的情境背景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促进原有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感受知识的现实意义,实现情感升华。如以“黄克诚将军巧改军装”这一素材为载体开发的“军服中的除法问题”一课,以“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黄克诚为了节约布匹,自己动手改军服,帮助组织渡过难关”的真实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原来一万米布可以做多少套军服?”“每套军服少用两尺布,那么一个师节约下来的布可以多做多少套军服?”等问题,厘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总数”、“每份数”和“份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让学生思考“你还见过哪些小变化带来大变化的真实事例?”,引导学生感受“积微成著”的哲学意义。同时,借助知识背景,了解当时的艰难环境,感受新四军的简朴和智慧,体会“虽然进入了和平年代,但厉行节约的品质永远不过时”。

2.几个素材串联

以区域新四军文化为载体设计数学课,也可以跳出教材学习内容,围绕某一个主题选择几个相关的素材,开发出一节形式上独立于教材之外、实质上仍然指向某一知识领域的主题活动课,以数学的理性思考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如以新四军发展历程以及英雄战斗事迹为基本素材,开发“数说新四军”一课。首先,通过呈现战争早期新四军和日伪军武器装备及双方人数,引导学生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进行对比,感受敌我双方在武器装备和战斗力上的悬殊差距。其次,围绕以烈士姓名命名的红色镇村展开,讲述其名字背后的故事,计算某次战役的经历时长、区域面积,感受打仗的艰辛。再次,以新四军带领老百姓“火烧竹篱笆”粉碎汪伪政府“清乡”计划这一事件,根据竹篱笆的总长计算“清乡”区域面积范围。最后,阅读材料,通过数据了解新四军发展壮大的过程(人数变化、战役次数、战果战绩、消灭敌人人数、我军伤亡人数等),体会正义之师必胜的意蕴。

(二)环节融入,将新四军文化素材有机嵌入教学环节

1.更换主题情境类

以新四军文化素材创设情境,更换教材中原有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知识,感受数据背后的真实意义。如大数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是某一年我国芝麻、茶叶、油菜籽的产量,其中呈现的数据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数据背后的价值意义大多数学生体会不到。教师可以将原有情境更换为新四军历年发展人数的变化、消灭敌人的人数、八块抗日根据地的覆盖面积以及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总数。利用这些数据,让学生在认识大数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感受新四军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2.置换探究载体类

从探究载体的角度将新四军文化素材融入,将历史印记和当下的学习相链接,能够让学生的探究更具现实意义,深化知识理解。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方格图中表示出部分红色镇村的位置,也可以让学生探究如何准确地表示某一地的位置在盐城的方位,或研究红色文化游学的路线图。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探究盐城的建军路和如何在地图上按比例绘制这条路上的三个重要建筑(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进而让学生了解“建军路”的路名意义,为何要“重建”新四军,应该怎样看待“重建”。

3.替换巩固练习类

巩固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应富有实践性、思考性和探究性,既有对一节课学习重点的关注,又能让学生的思维有延伸空间。以新四军文化素材替换教材中原有的练习,练习不再是冰冷的知识点的累加,而变得有温度,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认识面积”练习中,用新四军的臂章图标“N4A”替换成树叶,将“N4A”图案置于方格纸中,让学生观察这一图案的特点,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数出这一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感受“不满整格看作半格”这一方法的可行性,进而猜想该图案的意思,了解其演化过程以及“新四军”这支队伍、队伍名称的来历等。

4.补充拓展阅读类

拓展阅读是让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上的“你知道吗?”就是拓展阅读的板块。教材中的拓展阅读大多数是有关传统文化或数学史的,而新四军发展史中也有丰富的文化素材,合理选择并加工后给学生阅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受到熏陶和影响。如学习“认识人民币”后,可以把新四军在根据地发展经济时印制钱币促进商品流通的历史介绍给学生,并将当时钱币和今天的人民币的币值进行对比,体会钱币在商品买卖中的重要作用。

三、区域新四军文化课例的开发与实践

以区域新四军文化为主题开发相关的数学课,不是简单地给数学课穿上思政的外衣,也不是为思政课加几个数学问题,而是对教学内容精要分析、对教学素材精挑细选、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数学才能因为有了思政的内涵而提升,思政才能因为有了数学的分析而深刻。以“一块石碑”一课为例,从“一个素材深挖”的维度介绍区域新四军文化课例的开发与实践。

(一)阅读史料确定主题

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是一座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留下了无数革命先辈的足迹,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通过阅读史料,笔者了解到,新四军的发展经历了“铁军诞生”“华中抗日”“重建军部”“鏖战敌后”“建设根据地”“局部反攻”“走向胜利”七个阶段,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区域力量。但是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又有多少,历史不应该被下一代忘记,新四军革命精神应成为流动在每一个人血液里的精神养分。思考至此,“让学生感受新四军精神”这一主题水到渠成。

(二)围绕主题精选素材

新四军抗战期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可歌可泣的事件可谓数不胜数。围绕主题,如何选取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认知的素材,如何找准新四军文化和数学学科的融合点,兼顾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情感体验的获得,是新四军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新四军纪念馆的实地调查及借助网络查阅大量资料,有关“宋公堤”的碑文记载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宋公堤”是共产党、新四军领导苏北人民“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历史见证。此后,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苏北获得了更加深厚的力量源泉,抗日根据地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虽然和行军打仗无关,但恰恰体现了新四军在艰难的战争历程中时刻不忘老百姓的赤诚之心。打仗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修堤同样也是。这段历史素材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学生揭开新四军抗战这段历史,感受他们逆境中坚韧不拔的“新四军精神”。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已有的历史素材,将其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链接,最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对比、估算等数学活动中感受筑堤的紧迫性和艰难程度,培养数感;

(2)通过计算堤坝横截面梯形的面积、大堤的体积、修建大堤的速度等教学活动,培养灵活运算的能力;

(3)透过数据解读数据背后的信息,感受“新四军精神”。

2.设计教学流程

(1)历史再现,明晰背景

课件出示一块石碑,谈话:看到这块石碑,你们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提问,提出:为什么有这块石碑?它记录了什么内容?

带着疑问,师生一起观看视频,了解19世纪40年代那段艰苦的岁月。

(视频播放海啸给沿海地区百姓带来的伤害,定格:1939年8月30日的海啸造成13000多人死亡。)

引发思考:13000多人究竟有多少?和一个班级的学生数比一比,也可以和全校的学生数比一比。通过比较,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探讨明确:迫切需要修建海堤,阻挡海啸,保证百姓安全。

(2)阅读驱动,了解信息

出示阅读材料(材料略),向学生介绍宋公堤修建的过程。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出:读了这段文字,你们有什么想说的?从文中你们收集到了哪些数据?

在了解修堤历史的基础上,明确可以得到的数据:大堤横截面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大堤的长,修堤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修堤的人数。

(3)数据加工,对比延伸

教师提出:根据这些数据,你们又能加工得到哪些数据?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层次一:根据大堤横截面梯形的相关数据和堤的总长,计算整个大堤的体积。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教室容积、教学楼体积),并追问:将这一体积和我们的教室、教学楼比一比,感觉怎么样?

层次二:根据修堤经历的时长77天和大堤的体积,计算每天完成的工作量。

视频播放民工筑坝的劳动场面,引发思考:这样的劳动量你们觉得你们能坚持多久?

点题:当地百姓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专门购置巨石制作了这块石碑,并将这条大堤命名为“宋公堤”。

(4)洞悉数据,感悟精神

谈话:当一个个数据被赋予了意义,它就是有生命的。由前面得出的这些数据,你们体会到了什么?你们觉得新四军是因为具备了哪些精神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你们知道新四军为什么又被称为“铁军”吗?

引导总结出新四军四条“铁军精神”:听党指挥的铁的信念、报国为民的铁的担当、英勇顽强的铁的作风、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

区域新四军文化是盐阜大地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项珍贵的教育资源。将区域新四军文化融入数学课,将数学元素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是深入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学生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成长,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得以实现。因此,为小学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