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结构汉字书写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李凡

左右结构汉字书写教学策略探究0

【摘 要】收集、整理三年级学生左右结构汉字书面字迹,发现学生书写时存在沿田字格竖中线切分左右结构汉字等问题。文章论述通过利用纵横格书写、趣品“避让穿插”和分组归类揭示结字规律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水平,感受左右结构汉字之美。

【关键词】左右结构 汉字书写 写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第二学段学生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笔者研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发现,“会写”字共有250个,其中,左右结构的汉字有141个,比例为56.4%,写好左右结构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左右结构汉字的含义与书写困难

(一)左右结构汉字的含义

由两个或三个偏旁横向排列且相依的汉字就是左右结构汉字。书写左右结构的汉字时,没有左右比例和高矮的意识,汉字美感便会缺失,例如,图1及图2中的左右结构汉字“腾”右边下沉,右边过于瘦长,显得结构松散;“魂”的偏旁“云”过大,“鬼”中的“丿”没有穿插到左边,导致左右分离。这些汉字书写都极不美观,影响审美。

(二)书写易出的错误

1.沿竖中线切分左右结构汉字

三年级学生受田字格影响,喜欢把竖中线作为起笔的参照点,沿着竖中线切分左右结构的字,如图1中左右结构汉字都是以竖中线为基准分割在竖中线左右两边。

2.没有处理好穿插关系

汉字中的穿插是左右结构中最常见的书写技巧,而大多数学生没有处理好穿插关系。如图1中的“碗”的“フ”应穿插在“石”的下方。左右结构汉字偏旁间没有穿插,则显得松散而不协调。

3.重心不稳

学生书写左右结构字的现状:右边部分偏上,重心不稳,其右边比左边高,汉字重心倾向左边,不太美观。

二、书写教学策略

(一)运用纵横格书写左右结构汉字

纵横格是张广胜老师按照汉字平行等距、坐标定位和视觉和谐等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习字格。利用纵横格写字,应先引导学生观察左右偏旁宽窄的大概比例、高矮位置和关键笔画的定位,然后在纵横格里临写,启发思考。最后,脱离纵横格,进入自然书写状态。

1.利用纵横格看宽窄比例

纵横格内宫纵向均匀分布左外区、左区、中区、右区和右外区,为学生观察左右比例提供有效支架。如图2中的左右结构字“剩”,左边的“乘”占据左区和中区,右边的“刂”占据右区;如“泛”,在纵横格里,清晰可见“氵”占据左区,“乏”占据中区和右区;再如“致”,左右等宽,左边部分占据左区和中区的左半边,右边部分占据右区和中区的右半边。

2.利用纵横格看高矮

纵横格分底层、1层、2层、3层、4层和顶层,利于学生分清左右结构汉字间偏旁高矮。

图3中的汉字,左边部分较右边部分矮,书写时,左边要写小一些并靠上,为右部分写宽写长留出位置,右部分从1层跨到4层,故左边短小靠上写;图4显示,“右边短小中间写”,左边部分较高,跨4层,在写右边部分时,右边部分上下离边框线的距离大概一致,右边部分可稍微往下落一点,汉字则平稳;在图5中,左边部分比右边部分高时,左边部分占据2~4层,而右边部分则大多占据1~3层,形成“左高右低”的错落之感,故左高右低要错落;图6中显示,部分左右结构汉字的左右高度基本相等,书写时要注意上下平齐,所以左右等高要平齐。

3.利用纵横格“定”笔画

利用纵横格对汉字的内部结构进行细致深入分析,符合坐标定位原理。纵横格4纵线与5横线交织,形成的20个相交点提示点画的起笔、收笔的位置点与行笔的方向。如图2“泛”字中的“”,大多数学生写不好这一笔,在纵横格中书写“”时,从纵2线与横2线的相交点起笔,再稍贴着横2线书写,然后向纵4线与横1线的相交点方向写“乀”,落在相交点上,最后沿着横1线写捺脚,这样“”的“一波三折”之感就写出来了。再如,纵横格有效提示写“彡”中的最后一笔“丿”:从纵4线与横2线相交点的上方起笔,穿过横1线与纵3线的相交点,再舒展开来,这样“丿”就写得相对舒展,左右偏旁间也有穿插了。

(二)避让穿插

避让,即汉字结体构件之间的相互回避的关系;穿插,即汉字结体构件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在教学左右汉字时,教师先引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介绍左右结构汉字偏旁间的“避让穿插”,引发学生思考为何会有此变化;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写一写;最后,再找一找有相同“避让穿插”关系的汉字,写一写。

1.以“将相和”故事为例引入“避让”书写教学

梳理“将相和”故事,引导思考“将相”为何要“和”,从而领悟谦让、避让的价值与意义,引入左右结构汉字书写时也需要避让。

例如,“木”的变化。两个“木”势均力敌,组合成“林”字时,左边木的“乀”变为“丶”,是为了避让右边“木”的“丿”,“丶”给“丿”腾出位置,这是左右偏旁间的“将相和”。

2.以“担夫争道”典故为例引入“穿插”书写教学

以“担夫争道”导入,引发学生想象两个主角如何走过羊肠小道,进而领悟进退有度,张弛迎让,由此引入汉字书写需要穿插。在理解例字穿插原则后,教师顺势指向教室里的绿植,并说明植物枝叶的错落生长也要遵循“穿插”原则。

例如,发现“功”字左右偏旁间的穿插。“工”与“力”组合成“功”字时,“工”的最后一笔“一”,为了协调,“工”字要谦让,将“一”变为“㇀”,再进行左右排列。

穿插避让,即通过笔画、偏旁之间的缩短、伸长、穿插、位移等技巧,来营造左右结构汉字整体上的紧凑匀称、舒展大方、协调自然。写好左右结构字关键在“和谐”,不仅要注意左右偏旁宽窄比例和高矮,还要注意避让和穿插,以故事引入,趣味讲解“避让穿插”,又能让学生感受左右结构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分组归类揭示结字规律

结字规律是汉字笔画组合、间架结构的基本规律。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归类”,观察共同点,不但收到举一反三的实效,还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汉字书写规律。首先,教师有意将同类汉字出示在纵横格中;其次,学生借助“画块面”或“换位置”或作比较等方法,找出共同点;再其次,请学生通过观察,对这组字进行评说并品一品;最后,写一写,评一评。

1.找共同点

将楷体字放在纵横格中,认真观察,找共同点。以“秒、捧、映、蜂”为例(图7),书写左边“禾、扌、日、虫”时要收紧,空间压缩,写紧凑,而右边的“少、奉、央、夆”要舒展,这类字右边部分通常都含有“丿、乀”。

此类组合规律可总结为左收右放。若两边都收,则显得小气;若两边都放,则字形特别大,显得松散,不美观。

此外,观察图7中“件、计、待、株”,可以清晰地看出,左边的“亻、讠、彳、木”中的竖画要收住,右部分中的纵向笔画要写得长一些,对此总结:左右有竖,左短右长。

2.画块面

在左右结构汉字中,借助画出左右两边主体笔画大概形成的平面,进而揭示左右结构汉字的结字规律。如“阻、拍、忙、枉”左边偏旁以纵向笔画为主,纵向展开,右边部分多以横向笔画为主,横向展开,概括为左竖右横。从图8中可以看出这些字左边瘦长,右边则相较之宽扁。从上端看,左边高,右边低;从底部看,左边底部为最低点,右边要高一些。因此,“左竖右横”,左瘦长、右扁宽。

3.换位置

在左右结构字中,可以采用“换位置”的方法。如图9中的“巧、碎”,首先,尝试左边底部和右边底部大致落在纵横格中同一条线上,其次,再尝试把左边和右边的起笔都落在一条线上,可以看出图9中换位置后的“巧、碎”两个字并不规范、美观。由此可以发现,左右两部分中最高处的横向笔画,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通过此方法,可揭示其规律:左横右横,横要对齐。

三、效果与反思

(一)书写效果

1.字迹布局结构更合理规范,整体更美观

笔者在三年级两个班中运用纵横格写字教学,统计分析了两个班92名学生运用纵横格书写左右结构字的字迹,并一对一随机访谈了15名学生。在纵横格里进行笔画定位、规范书写的学生有75人,比例达到81.5%,且有学生反映,在运用纵横格书写后,获得极大成就感。学生在使用纵横格后的字迹比使用纵横格前的字迹布局结构更合理规范,整体更美观。

2.提升了学生汉字书写兴趣

在写字教学时,趣味讲解汉字间的“穿插避让”,学生听得入迷,在课上也能向其他同学讲解某个左右结构字的“避让和穿插”之处。

(二)反思与展望

三年级“会写”字依然强调笔画在格中的位置,在熟练书写后,还是要把纵横格放置一边,实现自由书写。汉字涉及审美和创造的问题,教师不能将自己对汉字的审美创造、判断强加给学生,更不能把字局限在格子和结字规律里,毕竟汉字具有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广胜,刘红.论纵横格的设计及运用[J].江苏教育,2022(6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