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诉求优化区域教师培训
作者: 毛巾钧 谢琴 许利芳 吉美诗 殷苒
【摘 要】区域教师培训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养提升,但如果培训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区域教育特色,就难以收到高质量的培训效果。无锡经济开发区教育局首次制定并实施“五领”工程,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和管理者领导力进阶培训,构建区域教师培训体系。基于培训者诉求,无锡经济开发区“五领”工程教师培训体系进行了优化,即以整体建构优化顶层设计,以专业团队联动五类研修,以多元评价提升培训效能,以人工智能辐射区域发展,以期推动经开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培训者诉求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培训更要深化精准培训改革,优化培训内容,建立完善的自主选学机制,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实现教师培训专业化、标准化。
无锡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于2019年1月正式成立,作为无锡“一城两核”中的重要一核,受到各界普遍关注。目前经开区教育存在诸如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校际发展不均衡、骨干教师队伍层次不高等问题。区内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现行的教师培训存在培训时间短、任务重,以及与教育教学实践割裂等问题。
根据教育新形势、区域新定位的要求,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优化区域内教师培训体系,补齐培训短板,寻求创新突破,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解答,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擘画培训蓝图,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现状分析:“五领”工程的实施开展
根据“353”强师计划,经开区教育局制定并实施了“五领”工程,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攀升机制,并对管理者序列领导力进行提升培养,构建高质量教育人才梯队。
(一)“领路”工程:“教坛新锐”进阶培养工程
“领路”工程,一是面向区中小幼0~3年的“新苗”教师追踪式培养,建立由点到面的“区统筹、学主导”的全覆盖培训体系,进行为期3年的追踪式培养;二是面向区4~10年的合格型教师,制订以区域培训为主导,为期两年的“新荷”教师优师培养计划。
(二)“领育”工程:德育骨干教育力金字塔式培养
“领育”工程涵盖“金字塔式”班主任培养体系与“分层分类”的心理健康培训模式。设置区内新任班主任、骨干班主任、班主任带头人三级梯队,从岗前专项培训与岗中能力提升两个维度,培养班主任骨干力量,提升德育能力。面向区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全覆盖培训,丰富其专业知识并提升其专业能力。
(三)“领航”工程:领军教师成长力递进式培养
“领航”工程,一是实施滴灌式培养助力骨干拔尖,实施一对一导师引领策略,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理论和实践双轨模式,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借力名师工作室跨校组建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固定一支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指导后备团队,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室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区域教研氛围。
(四)“领衔”工程:“教研精英”专业力引领式培养
“领衔”工程,旨在培养“教研精英”:教育理念先行、教育主张独特、研究能力卓越、辐射带动力强的教科研骨干和优秀教研员。一是攻坚培育勇于变革的教研精英。以区域“学为中心,智慧课堂”推进为抓手,培养一批勇于变革、善于研究的示范型教研精英。二是引领培养与时俱进的科研骨干。以“科研+教研”双轮驱动,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搭建多样化的教科研交流平台,引领区域教科研工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实现教科研骨干专业素养提升。
(五)“领雁”工程:“管理干部”领导力分层式培养
“领雁”工程,按照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分梯队培养,开设“琢璞班”和“琢炼班”。“琢璞班”主要面向培养未来校(园)长,重点实现从中层干部到校(园)级干部的角色转型,培育思维力、学习力、领导力等关键能力。“琢炼班”面向培养学校中层管理者,培育“团队目标设定”“问题解决辅导”“跨职能协作”等关键能力。这就需要建立完善教育管理干部库,建立组团发展跟岗研修机制,构建管理者常态化培养体系。
三、望闻问切:有关培训诉求的访谈调查分析
“五领”工程培训,从上至下、由点及面,形成了较好的经开区教师培训的范例。为进一步推动“五领”工程培训,项目研究组选择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做访谈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从培训收获、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评价和培训设计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培训收获
90%的青年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能拓宽教育视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规划专业发展方向,提高论文写作水平;60%的骨干教师认为,以工作室的形式开展学习和研究可以走得更远;80%的管理人员认为,通过培训能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领导力的提升方法以及高品质学校的建设方式等内容。
(二)培训内容
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师表现出了不同的培训需求。80%的青年教师希望聚焦课堂教学开展现场培训,聚焦如何上好一堂课、写好一篇论文;90%的骨干教师希望开展有关课题申报、项目开展方面的培训;85%的管理人员认为,亟须拓宽教育视野,强化教育前沿理论、学校管理方面的培训,为突破学校发展瓶颈,寻求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三)培训形式
目前开展的大多是通识培训,希望能得到案例式与现场课例式的培训以及与专家深度交流的机会。此外,还希望增设定期集中跟岗的实践学习机会,期望导师能下沉至课题选题研讨中,共同参与,随时指导,切实提升教科研培训效能。
(四)培训评价
有关培训评价的形式、主体等问题,30%的教师希望以颁发培训证书或优秀学员证书等形式认可培训的量化意义;60%的教师认为培训评价的主体除了行政管理部门和“五领”工程的具体负责人以外,还应增加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如培训者自身的收获与成长,以总结、汇报等形式补充量化的评分制度。
(五)培训设计
80%的参训教师认为,培训设计基本合理。但部分教师具备多重身份,需参加多项培训,如领航、领路、领衔等,也有部分教师并未参与“五领”培训,说明培训涉及面不够广泛;60%的青年教师对自己参加的“五领”工程的具体类别、培养目标和培训设计表示很模糊。
基于上述培训诉求的访谈调查结果分析,对现行的“五领”工程区域教师培训存在问题汇总如下:
(1)“五领”工程的培训对象关注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骨干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分类标准多样化,有重复,也有遗漏,涉及面广也不够聚焦,散点较多也难以挈领。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的系统性与前瞻性还有欠缺。
(2)“五领”工程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缺乏一定的清晰度和量化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
(3)经开区教师培训体系并未凸显出经开区的区域教育特色,未大力借助区域发展的优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开区教师培训模式。
四、迭代创新:“五领”工程的改进与优化
在保持原有方案的基础上,从本质上思考教师培训具有什么性质,包含的概念内涵,教师培训是什么、为什么、谁来培训、怎样做好培训。以构建经开区区域教师培训“强富美高”新样态为目标,形成区域培训体系、构建联动研修机制、建立以评促训制度、打造创新发展模式,为经开区教育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有力支撑。
(一)“强”——以整体建构优化顶层设计,强强提纲
借助经开区教育“353”强师计划,从个人发展的两个方向(专业发展和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的两个方面(分科学科与思政德育)、教师教龄的年龄层次划分(0~3年、4~10年、10~20年、20~30年)三个方面具体展开(图1),结合现有“五领”工程,从培训内容上顶层设计,分门别类,强强联合,提纲挈领,整体规划。聚焦培训实际需求,赋予自主选择权。
(二)“富”——以专业团队联动五类研修,专业富足
组建五大专业团队—领导团队、管理团队、授课团队、指导团队、考核团队,形成专业富足的联动研修机制。首先,建立以区教育局为组长、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其次,联动教师发展中心和相关权威专业组织组建管理和授课团队,然后以名特优教师组建指导团队;最后,以教师发展中心和专业组织组建考核团队,联动“五领”工程五类研修,明确培训的方式、组织和流程,形成具体可行的联动机制,定期反馈调整,以专业的团队开展专业的培训,形成专业的研修机制。
(三)“美”——以多元评价提升培训效能,美美与共
构建评价主体多维、评价方式多样、评价内容多元的培训评价体系(图2),建立美美与共、以评促训的评价制度。一是评价主体多维,包括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导师、学校、教师个人和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多维;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包括诊断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践行以人为本、注重过程、注重发展的培训理念,促进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主体发展;三是评价内容多元,包括显性的课堂表现、科研成果、骨干称号、职称晋升和隐性的素养提升、专业发展、职业幸福感提升等。“教—学—评”一致性,一以贯之,以评促训,以评提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四)“高”——以人工智能辐射区域发展,创新高地
无锡经开区是中央电化教育馆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试点区,建有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适当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师培训供给机制僵化、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以人工智能助力,搭建创新高地,辐射区域全域发展,形成数字化智慧化信息化教师培训新模式(图3)。从构建教师数字画像开始,培训进程得以及时记录,培训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培训计划得以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得以及时推广,从全域开展到私人定制,从经验总结到精准剖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有理有据,有迹可循。
“五领”工程的实施,已为经开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基础,基于培训者诉求,以整体建构优化顶层设计,以专业团队联动五类研修,以多元评价提升培训效能,以人工智能辐射区域发展,以期构建经开区教师培训“强富美高”新样态。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在实践中打磨完善,以期推动理论的更新和拓展,从而普惠经开区乃至更广范围的教师,为其他地区的教师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平嘉琳,郭平,李巍.教师培训学的价值追求与方法论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20(5).
[2]路秀艳,沈萍霞.赋权增能视角下教师培训协作共同体的构建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