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设计策略
作者: 毛云【摘 要】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任务群”离不开可感鲜活的情境,离不开真实匹配的任务,也离不开实实在在的活动平台。而对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来说,教师要在任务群的视域下组织长期的阅读活动,以一脉相承的思路规划板块、设置流程、强化评价,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放大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效益,为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文章提出要创设整体情境,明确推进目的;设置任务活动,了解推荐内容;渗透对应策略,掌握阅读方法。
【关键词】任务群视域 整本书阅读 推进课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并将设置的六大任务群划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个不同的层级。其中,“整本书阅读”则属于拓展型任务群系列。如何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运用到阅读的实践中呢?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同时,新课标还积极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这就为落实“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指明了方向。笔者就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快乐读书吧”板块推荐的《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课”的教学为例,结合新课标倡导的创设情境、设置活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等三个维度,谈一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创设整体情境,明确推进目的
(一)把握任务要素,凸显设置目的
新课标倡导“真实可感的情境”,旨在借助情境的力量浸润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思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真实的情境是落实学习任务群的主要路径。因此,践行“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时,教师应该从学生阅读本书的整个过程入手,统整性设置情境,关注学生的整个阅读进程。
基于此,教师将针对这本书的阅读设置情境主题:学校的读书节即将开幕,现在面向全校学生征求好书,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将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推荐给其他同学。古语有云:“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当学生全身心地浸润在书中,教师作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点灯人和引领者,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跳出整本书的框架,形成基本认知。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借助校园读书节的活动引导学生向其他同学推荐这本书,则是帮助学生从“纯粹的阅读者”向“积极的推荐者”的角色转变,以全新的视角关注整本书,从而形成推荐理由。
(二)凸显课型特征,凸显情境价值
“推进课”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是“导读课”和“汇报课”的过渡性课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承上”的作用则是基于“导读课”的指导,对学生近一阶段的阅读进行梳理和规划;“启下”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后续阅读的任务,提供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支撑。
关注《中国古代寓言》与“推荐书目”这一情境主题,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只在课堂教学之初象征性地“虚晃一枪”,而是要将情境贯穿于教学始终,融入教学板块的推进、教学流程的践行,以及最终活动展示和作业设计之中,让情境真正成为推进学生深度阅读以及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
二、设置任务活动,了解推荐内容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整本书阅读也应如此。只有提炼出核心任务,设计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富有驱动力、发展力的学习任务,以及一个个真实的、具有实践性的阅读活动,才能提升整本书阅读的质量。既然设置了具体鲜明的情境主题,“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规划与设置,就需要依照新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展开。如新课标指出,要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推荐好书的方式正是“分享阅读心得”的重要契机,但需要学生针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对形成的感受进行深度梳理。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可以设置以下任务群。
(一)激活阅读积累,回忆寓言
由于整本书的阅读量相对较大,学生走进“推进课”之前,离“导读课”的教学也已经有了较长的一段时间,需要进行阅读积累和记忆的激活。因此,这一任务定位于对书本内容的交流、回顾和复习,借助多样化的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教师一开始就出示了为“导读课”制订的阅读计划,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进程,并共同讨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情况,了解学生前期的阅读状态和质量。基于此,教师则围绕这一学习任务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根据具体的寓言内容,出示主人公的图片,要求学生猜测主人公是谁,并尝试用一句话说出有关主人公的事件;其次,直接出示寓言的题目,与对应的道理进行连线,将学生对寓言的初步感知,从内容层面提升到哲理层面;最后,组织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语言,简要讲述一个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寓言故事,并与有此共鸣的同学展开交流。
在这一任务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回忆的方式,对“导读课”之后的阅读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激活了对阅读的整体记忆,同时也为本节“推进课”提供了阅读认知的基础。
(二)评价定位,读懂寓言
阅读教学一直都积极倡导“文体在左,学情在右”的原则,教师绝不能将寓言故事看成简单的、普通的故事,而要充分彰显其“小故事蕴藏大道理”的文体特质,否则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落实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这一任务中,整本书阅读的“推进”目标定位于“读懂寓言”,这并不是对内容层面的理解,而是对寓言这一文体的基本特质形成整体性了解。但基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定位,教师要遵循“多种形式分享”的要求,避免对学生的机械追问,要将最原始的任务和要求融入基本的任务中。
如教师可以紧扣中国古代寓言的基本特征,从众多的故事中,选择最典型的“贪财”的一类人,组织学生讲述书本中有关愚蠢的故事,并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制订贪财指数,排列贪财顺序;随后,教师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评价的项目,设置“最……”的话题,如学生所选择的最聪明、最愚蠢、最懒惰、最疑神疑鬼、最勤劳等,学生生发的主题成了统整这一类寓言故事的抓手。
(三)联系生活,用好寓言
有人说:“寓言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还有人说:“寓言是一座渡人的桥梁。”本着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学生绝不能将阅读停留在内容和故事层面,如果不能将寓言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用寓言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寓言将始终停留在普通的故事层面,其中蕴藏的“折射生活”“渡人”的作用,也将无从谈起。
基于此,教师在《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的阅读指导过程中,可以设置“联系生活,用好寓言”这一任务,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惑或不愉快的事情,再从这本书中的寓言故事入手,选择相应的故事,或告诫自己,或劝慰自己,学会借助寓言调整自己;还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典型情境,组织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寓言故事来指导生活。
三、渗透对应策略,掌握阅读方法
(一)辨析异同,渗透对比策略
任务群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各项学习活动对应着不同的阅读方式,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在多种阅读活动中运用阅读方法,掌握阅读策略。因此,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不妨借助推进课的契机,教给学生更加受用的阅读策略,将学生的思维直接引向寓言的本质,为推进课之后的深入阅读和最终的成果汇报提供方法和策略支撑。
如《中国古代寓言》是由一个个简短的故事组成,各故事之间无论是人物,还是环境,抑或情节都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认知其实正好契合了学生初读之后的定位。事实上,如果深入其中,把握这些故事中的异同,就会发现它们在人物的气质类型、情节推动等方面有着较为鲜明的关联和逻辑联系。教师就可以相机为学生提供联结对比式的阅读方法。
(二)统整把握,渗透联结策略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六个等级,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属于低阶思维,而评价、分析和创造则属于高阶思维。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或者只需要教师稍加点拨,就能达成;但紧扣整本书这一载体,形成评价、分析和创造的思维状态,则应该成为“推进课”之后展开深度阅读的一把金钥匙。
在教学中,教师从高阶思维中的评价定位入手,紧扣学生在初读过程中的感性认知,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一个典型情境。这既是对前期阅读成果的综合性运用,又为后续深入再读提供了支撑。其最终的目的则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初步尝试采用联结式的阅读策略,为最终的推荐服务。
新课标理念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能够打破传统的阅读模式,使整本书阅读体现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通过核心阅读任务和分级阅读任务吸引学生真正阅读,将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建构学生自己的阅读图谱,让学生在真实开放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梳理和探究,而对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来说,教师要在任务群的视域下组织长期的阅读活动,以一脉相承的思路规划板块,设置流程,强化评价,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为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为例[J].语文建设,2023(2).
[2]陈秀萍.“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初探[J].小学语文教学,2022(33).
[3]郭海霞.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整本书阅读的推进策略:以《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为例[J].教师博览,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