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作者: 罗娟

【摘 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健全优秀的、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必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重视劳动教育,既是如今教育的方向,也是家庭与社会的需要,因而在如今的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显得格外必要。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从小热爱劳动,体会劳动责任感和幸福感,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 核心素养 教育评价机制

马克思曾提出有关劳动教育思想,他认为劳动必须先与教育直接联系起来。马卡连柯也曾提出,要把学校当作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提倡一种前景教育和平行教育。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劳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教会了他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强健了体魄,更能促进学生心灵的释放。

而今生活条件优越,学生个个都是家中的“掌中宝”,大多数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长此以往,孩子们普遍存在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能力欠缺、劳动意志不坚定等问题。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劳动,给他们提供走向户外、拥抱自然的机会。家长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学校也需要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深入变革,促进劳动教育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如何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根据学校的学情和办学特色,我们需要树立整体发展的观念,巧妙运用“荣誉足迹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充分发挥劳动的作用,让学生从小热爱劳动,体会劳动幸福感,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坚持兴趣引领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动手创作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改变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引导他们自己制作各种小物品。学生如果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创作中,就会自发地解决问题,不断努力尝试探索迈向成功。使用“荣誉足迹簿”,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身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锤炼坚强的劳动意志,还能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自豪、幸福和快乐。

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叫小吉,聪明伶俐,但就是缺乏劳动精神,对于“荣誉足迹簿”上面的章更是无所谓。笔者经常听同组值日生前来汇报,他没有好好扫地,就拿着扫把在班上转圈晃悠,或是举着扫把跑。有一次,他竟然把盆当作足球踢,把盆踢坏了。值日生组长拿他没办法,组员们提起他气愤不已。口头教育几次,无果!怎样培养小吉的劳动自觉性?于是,笔者把他叫来谈话。小吉同学的兴趣不容忽视,笔者先指导,再半扶半放,和他约好,老师会偶尔帮助指导一下,如果做得好,第二天晨会上,大力表扬。接着完全放手。小吉如笔者所愿,努力地做好值日。就这样,小吉变了,白天班上偶尔出现纸屑,都能看到他弯腰捡起。课桌不整齐,也能看到他和其他同学一样,主动地把桌椅排得整整齐齐。可见,“荣誉足迹簿”的作用不容小觑。

劳动不仅仅是打扫卫生,我们还引导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单一的打扫卫生走向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先后开展了竹节人制作及用竹子制作其他物品等系列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小吉同学更是乐此不疲,用聪慧的头脑和灵活的双手展示了一件又一件精湛的艺术品。他还通过图文结合形式绘制了竹节人的制作指南、游戏攻略,拍视频呈现了如何斗竹节人,课下与伙伴斗竹节人,一比高下,并用精彩的文字描绘了“竹节人大战”情节。

学校劳动周,在“荣誉足迹簿”的激励下,小吉又积极开动脑筋,制作了独特的花瓶,并以拍照的形式记录了劳动时的点点滴滴。自然,他的荣誉足迹簿“卫生”“作业(劳动)”这两栏得到越来越多的奖章。

由此可见,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并通过“荣誉足迹簿”的激励,教会学生学习,懂得健康生活,明白责任担当,领悟实践创新,从而提升人文底蕴,树立科学精神,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校园劳动周,开展整理书包、花样系鞋带、竹节工艺品的制作等活动;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元宵节到了,学生体验做汤圆,下汤圆,品汤圆;清明节,制作一朵小白花,献给烈士,缅怀英雄;重阳节,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洗洗脚、倒杯茶,懂得孝敬老人……

根据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给予荣誉章奖励,并把优秀作品发到班级群里,供大家欣赏,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劳模榜样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运用宣传栏和学校大屏幕,广泛宣传身边劳模的先进事迹,给学生讲述身边劳模的故事,树立榜样。学校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邀请身边劳模走进学校,开展讲座,讲述故事,用真情真事来感染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劳动品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观看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搜集处理相关资料。利用班会,让学生讲述全国道德模范的英雄事迹,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演示文稿介绍心目中的英雄,或以视频形式呈现。一定的教育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

通过树立榜样,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劳动模范在劳动中获得的喜悦,懂得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践行。

三、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劳动体验

学生在参加劳动活动时,他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及劳动的认识都是影响劳动体验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用“荣誉足迹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充实、愉悦的劳动体验。

社会是学生生长的大课堂,提供了比教材更丰富、更多元、更真实的生活环境。综合实践课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在寒暑假,以少先队小队的形式,让学生自选主题,设计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增强其服务意识。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如清扫最美楼道、垃圾分类志愿者、 摆放共享单车等社会服务活动,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优秀劳动品质,丰富了劳动的经历,拓宽了劳动视野,也提高了学生为民服务的意识,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学生还可以结合时事,利用政府平台,参与劳动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我的智慧小发明、科技小创作(废物利用)等创意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从网上查找资料、自己思考设计,将废物充分利用起来,制作成款式新颖的裙子、漂亮的衣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大脑也得到了训练,手脑得到了协调配合,进而锤炼劳动意志,也提高了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活动的同时,得到相应的“荣誉足迹章”,更是快乐无比。

四、完善评价机制,体会劳动愉悦

在学生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将劳动评价体现在“荣誉足迹簿”上,纳入“小学生成长脚印”中。对学生的劳动态度、活动完成情况、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校互评的方式。“荣誉足迹簿”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内驱力,实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生劳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章振东,戴君,夏建筠,等.从小热爱劳动: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全球教育展望,2022(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