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表演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周秉荣

【摘 要】将表演应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使识字教学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在课堂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演短小情景剧,关注字音、字形和笔顺;在课后梳理生字时,学生可以在教师搭建的框架之下创编短剧,尝试发现汉字音形义特点;在课外拓展探究汉字文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创新,用儿童剧演绎汉字蕴含的智慧。三个层次逐步递进,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减负增效” 课堂表演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与写字是非常基础与重要的一环,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除了对数量的要求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还要求第一学段能够“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第二学段能够“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能够“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可见,单纯地借助拼音认、随着文章读、照着字帖写,不但机械,而且不能完全达到语文新课标对识字的要求,方法不当,甚至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让识字教学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可以将表演应用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表演引入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即兴表演、游戏、语言表达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多感官共同参与中实现学习目标。将识字活动游戏化、实践化,既符合当下“双减”的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识字,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表演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一)课堂学习:表演短小情景剧,关注字音字形和笔顺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每课识字任务较重,以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每课平均要认识11个字,会写7个字。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看,刚入学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感知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不高。形体繁杂的汉字,对于分辨能力不高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他们一笔一画辨认清楚,而且精确记住,是比较困难的。在这个学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化身为“汉字”,结合语文课上常用的小儿歌进行表演。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动物儿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六种动物制作成词卡,让学生随机抽取,决定角色。表演时,学生先读出词卡,如我是“蜻蜓”,再结合课文自我介绍“我在半空展翅飞”,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的表演,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识字,在看词卡、读词卡、做动作、说特点时,让他们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并在表演中呈现对字义的理解,眼睛、嘴巴、身体等一起动起来,识字效率更高,这也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书写指导上,教师经常会在范写生字时创编一些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字的笔顺、结构。教师也可以此为生发点,让学生来演一演。仍然以《动物儿歌》为例,本课有三个偏旁都是走之底的字—“迷”“造”“运”,带有走之底的字的书写顺序是先写走之底上的部分,再写走之底。教师在范写生字时可以用这样的口诀:“走之底走之真辛苦,先装货,再走路。”这样生动的小口诀如果一念了之,就太可惜了,一定要充分发挥它的效用,让学生深深记在脑海里,进而掌握此类生字的书写顺序。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扮演走之底,另外几个学生扮演走之底上的部件“米”“告”“云”。扮演走之底的学生上台,找朋友组成新字。如:

走之底:你是谁?

米:我是“米”。

走之底:让我带着“米”。

米:我俩变成“迷”。

走之底:记得让“米”先坐稳。

齐:走之走之真辛苦,先装货,再走路。

这样的表演,充满趣味性,让生字鲜活起来,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字形,还帮助学生记牢了书写的顺序。

(二)课后梳理:在已有框架下创编短剧,尝试发现汉字音形义特点

学生的识字量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已学汉字进行分类整理,可以给学生搭建好框架,然后让学生合作创编。可以每次以同一类字为主题,如《木字王国大比拼》《水字家族争霸战》《品字结构家族大集合》《小毛虫历险记》,等等。给出框架后,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的目标性更强,表演的积极性更高。

例如,在《木字王国大比拼》一剧中,学生搜集含有“木”的汉字,并筛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汉字,在展演时用讲故事、书法、歌唱等形式来呈现。

有学生选中“松”字,他是这样介绍的:我和竹子、梅花并称“岁寒三友”,很多文人把我写进诗里,但我绝不骄傲,时刻铭记“大公无私”。我还会背陈毅的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有学生喜欢“杨”字,她说:大家总爱说木易杨,其实我的右边不是“易”,而是“昜”,指一轮太阳从海面上升起,我有“升高”的意思。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我是天天向上的一种树,长得高高的一种树!说罢还载歌载舞,表演起了军旅歌曲《小白杨》。

若非兴趣使然,学生绝不会去找如此多的汉字“周边”。这些课外的拓展,不仅是对汉字的梳理,也可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一个个汉字主题中畅游,生字的音形义在表演中紧密结合,汉字在学生脑海中更加立体,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的远远不只是学会一个个孤立的生字了。

(三)课外拓展:发散创新,用儿童剧演绎汉字蕴含的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中餐烹饪手法:煎炒烹炸、蒸煮炖煲……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事物的摹绘、概括和美化之中。”笔者曾创编汉字文化主题儿童剧《动物与汉字》,剧本主角是虎、羊和狗。三只老虎身上分别贴上汉字“虐”“虑”“彪”;四只小狗身上则分别贴着“器”“突”“哭”“伏”;几只小羊身上分别贴着“美”“善”“祥”。以下为剧本节选:

虎:谁先来说说自己和汉字的渊源?

羊、狗:威武的丛林之王,当然是您先说!

生1:我是万兽之王!都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但我的毛皮实在太美,总有人想背后偷袭。这时候我就会伸出利爪,残暴地扑倒偷袭我的人。人们一想到我的爪子,就觉得我特别暴虐,我就被烙上了“虐”字的印记!

生2:他们一看到我,心就怦怦跳,就会焦虑,就会害怕,看到这个“虑”字,我就忍不住得意地笑,哈哈……

生3:我这一身毛皮闪闪发光,花纹鲜艳分明,看“彪”字的这三撇,这是人类对我皮毛的神来之笔,多么威风!

将汉字化身为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这样生动的演绎很受小观众的欢迎。这样的汉字文化主题儿童剧,虽然创编和排练的时间较长,但展演时影响到的已经不再是一个小组、一个班级的学生,受众面更广,对识字的正向影响更大。师生只有不断地发散思维,创新对汉字的学习方法,灵感才会闪现,高质量的儿童剧演绎就水到渠成了。

二、表演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指向性

既然是以识字教学为宗旨,将表演应用于识字教学时,识字的指向性要强,要将生字放在关键醒目的位置,可以贴于小演员胸前,出示在背景幻灯片上等。生字以正楷为宜,生字的关键部件可以标红。大而清晰的字体可以形成视觉冲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表演的内容也要指向明确,紧紧围绕汉字的音、形、义展开。

(二)生动性

在表演中,汉字与视觉、听觉的融合,是其生动性得以保障的前提。将表演应用于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小演员从多个维度模拟汉字,如可以从体态、服装方面,还可以从声音或音乐方面模拟。例如,教学“华”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肢体演绎汉字字形,让学生立正,双腿并拢,双臂从身体两侧打开,用身体模拟“十字底”,提醒书写十字底时,要横平竖直、竖画出头要短一些。又如,在短剧表演中,扮演“海”字的小演员可以穿着蓝色服装,配以流水的声音;扮演“石”字的小演员走路时脚步可以放缓而显沉重,穿着灰色硬质服装。当小演员的外形、动作、语气能做到和一个字相符合时,这个小演员就完完全全地理解了这个字,而观众也一定能从表演中感受到汉字多层次的内涵。

(三)科学性

将表演应用于识字教学时,可以有学生个性化的联想,但如需呈现知识性的内容,就一定要保证相关内容的科学性。在对某个字构字规律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想当然地结合字义对字形加以解说,结果就会导致其他学生产生错误认知。如有学生在看到“嚷”字时这样认为:“嚷”这个字里有三个“口”,所以“嚷”有“吵闹”的意思。作为学生个人的联想,这是合理的,但是如果要这样表演推广,就非常不合适了。“襄”作为声旁,其中的两个“口”与“吵闹”的意思并无联系,如果搬上舞台,就会误导其他学生,让他们认为“嚷”字就应该这样解读。因此,在表演前,教师一定要把好关,不能一味追求生动有趣而胡乱解读汉字,必要的时候要及时点拨、提醒,保证汉字解读的科学性。

三、表演在识字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一)提高识字效率

将表演应用于识字教学,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小学生成了小先生,避免了机械记忆。学生多感官参与,让汉字间的联系变得更紧密,识字成为一件更有趣的事情。此外,在梳理生字时,学生能全面复习以前学过的生字,还可以提前认识未学过的生字,对以后的识字学习能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

(二)培养思维能力

识字教学中的表演,是从单一到丰富的过程:一开始是对一个字的演绎,然后发展到一类字,最后创造性地融入汉字文化。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多种思维活动,还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在搜集资料、创编剧本,还是在参演观看环节,都需要养成探索、思考的习惯。在识字教学中应用表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增强文化自信

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变成小小汉字研究者,当他演绎汉字的时候,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已经植根于心底,同时他也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学习汉字的热情更加高涨。

可以说,将表演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之中,是立足于核心素养,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仅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还能让学生在识字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海飞.汉字拓展性学习的思考与探索:以统编教材《“贝”的故事》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1).

[2]冒继承.识字教学中教师曲解汉字现象及其矫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