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究
作者: 韦彩花【摘 要】项目化学习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充满活力、激情与乐趣,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有策略地实施项目,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项目化学习 任务设计 实施策略
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效果比较低等现象,影响了课堂的效率,也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引入项目化学习,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富有成效的项目化学习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宗旨。在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任务,通过这些项目化的任务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连接,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里的任务探究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项目化学习要求教师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入项”“研项”“出项”,充分发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关于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中任务的设计
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被认为是当前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模式,具有驱动性任务的设计、持续探究的过程性、指向核心知识等重要特征,可以使课堂变得更高效。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实用。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不仅要围绕教材上的教学目标,而且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
(一)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中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项目化学习,教师首先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章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对应的任务,并以此作为基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围绕这个项目化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根据课堂项目化任务的探索,逐步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同时将其组成新的知识架构,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例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这一项目化学习内容时,设计的任务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测量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高度和反弹高度,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中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数学知识上,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设计与学生能力相符合的任务,并且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参与项目化学习探究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班级调查、搜集学生资料等方式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化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教材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展开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这才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例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蒜叶的生长”这一内容,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在室外阳光下生长和在室内生长的区别还有些模糊,为此我们精心准备了两盆大小类似的蒜瓣,让它们在盆子、石子、水分都差不多的环境下生长。接着让学生从第6天开始,每两天记录数据。对于这些与自己生活实践联系较紧密的事情,学生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有的学生还找到了折线图在生活实践中其他方面的应用案例。
(三)重视每个学生发展,科学分配项目化学习任务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学习法实施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发展,教师要科学地分配学习任务,最大程度地提升每个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杜绝为了完成项目而完成项目。例如,在教学“球的反弹高度”这一项目化学习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项目化学习任务,然后根据任务的需求设计好一个表格,再根据需要将学生分组,接下来为每个小组指定小组长、丢球员、数据测量员、记录员,最后大家根据小组合作获得的数据分别计算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小组交流后指派一名学生汇报数据。至此项目化学习并没有完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全班各组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总结。这样,每一个环节的任务都能落到实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项目化学习中获取知识。
因此,教师在设计项目化学习的任务时要重视教材中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同时还要考虑到真实情境、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现有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项目设计中需要将教材上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日常生活化的项目内容融入课堂,以此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课堂上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实施的策略
(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时,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布置与教学目标对应的项目化学习任务,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具体引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切实感受到自己在努力完成项目里的一项项任务。教师对学生项目化学习行为不需要过分干涉,要敢于放手,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项目化学习任务:先设计一个表格,寻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测量这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它们的面积,并比一比谁找得多或找到的图形和其他学生不一样。通过这个项目化设计,可以调动班级里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该项目的学习。
(二)教师要做好指导调控
在开展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工作,要对整个项目化学习进行全面跟踪,并实时做好调配、纠正、指导等工作。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还比较少,对“克”和“千克”没有比较直观和清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克”和“千克”,教师首先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到家里收集物体的重量并记录在本子上,明确任务及分工,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了解“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按克计、哪些物体按千克计量,以及还发现了哪些计量单位。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表格呈现项目化学习成果,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再启发学生反思、分析,并做好评价和总结。
(三)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项目完成效率
项目化学习有的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探索研究。有的项目化学习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独自完成,为了提高项目化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可以在项目化学习的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解决项目化学习中的诸多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项目式学习中的相关内容。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进行小组划分,防止出现强强组合或者弱弱组合,并且根据项目化学习的相关需求布置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化学习中有收获,且能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互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提供材料,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设计一个表格,再根据表格安排进行分工合作,在组内合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合作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制作。通过亲手制作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条边、各个面的对应关系,进而能够更加深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能够基于有效分工提高项目化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会与他人相处。
(四)丰富多元的项目化学习评价
没有小结和点评的项目化学习是不完整的项目化学习,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评价是多元且丰富的,它与项目成果产生和项目成果展示汇报紧密相连。对于项目化学习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即对学生整个项目化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通过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可以激发其更深层次的项目化生成和探索。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要指向学习目标,没有达成目标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在评价的时候要体现“目标—探究—成果—评价”的一致性原则,整个学习过程都必须指向学习目标。
(2)评价要贯穿整个项目化学习始终,教师在引导学生项目化学习时可以以终为始、逆向设计评价,评价时教师既要做好学生项目化学习的指导者,还要考查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
(3)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教师要对项目化学习的各个元素进行客观评价。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项目化学习,教师要精心做好项目化学习中任务的设计,有策略地实施项目化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项目化学习时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引,让学生打破原有思维限制,在知识探究、迁移和生成中不断增强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静.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1(36).
[2]张军瑾.深度统整与持续优化:项目化学习的系统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管理,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