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课本剧培育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作者: 谢秀珍

【摘 要】合理巧妙地运用英语课本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文章探讨课本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如何运用课本剧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目标驱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本剧 合作学习 课堂效率

英语课本剧是将英语课本中的叙事性文章或对话改编成戏剧的形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表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表演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在教学提示中建议:开展问答、描述和表演等活动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制作展板或海报、创编故事,以及表演等活动,用英语交流和表达,体现对主题的理解。然而,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一言堂或师问生答、学生缺少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课本剧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借助课前游戏,促进生生互动

课前热身活动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语言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其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平时的课前热身环节中,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学习。但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指出,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因此,在课本剧课前热身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好人抱抱”(huggies)、“空间行走”(space walk)活动能促进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好人抱抱”指根据教师的要求,不同特点或人数的学生组团抱在一起。如在学习沪教版牛津英语二年级下册Unit 12 A girl and three bears的故事时,课前教师根据本课的内容给出指令:“Now you are a bear.You live in the  forest.Please hug in three and make a family of bears.”以“好人抱抱”活动作为课前热身环节,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激活了旧知、熟悉了本课的主要人物,而且还学会了主动与其他人合作,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做好了铺垫。

“空间行走”指在场地内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角色化或情景化地行走。如在学习攀登英语绘本阅读I want to move的故事时,教师发出指令:“Now you are moving home.Please move one thing in your house in group of two.”学生两人开始讨论并表演搬物品,表演时有的学生搬电视,有的学生搬沙发,有的学生搬大相框……通过“空间行走”的活动,学生不但理解了主题“move”的含义,还明白了合作的两人需要积极主动地沟通、配合,有效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二、运用环形剧场,提高合作学习的目标驱动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问题,互帮互助,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课本剧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环形剧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驱动性。环形剧场(Circular Theatre)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站成一个圆或半圆,每组成员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按顺序表演。环形通常运用于学习后的输出环节,为了小组能顺利表演,教师在环形剧场开始前需要带领学生跟读或朗读剧本内容,并对学生的语音语调、神情和肢体动作进行指导,使其形象地表达剧本中人物的情感,为环形剧场的表演做好语言和输出准备。然后,教师根据剧本中的情节内容分为不同的场景,按照剧本中的人物数量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想表演的场景进行排练。在学生小组排练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加入肢体动作,灵活增减相关的语言,使表演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此时,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为了完成最终的表演而主动参与并加强合作,首先他们自己或教师选出一名组长统领小组的排练和表演过程,然后他们需要快速协商并确定人物角色,如谁扮演主角、谁扮演配角、谁扮演场景中的事物等,最后才能根据剧本内容进行排练。这时,如果有的成员不熟悉语言,其他成员会主动提供帮助。排练完成之后,学生来到教室前面轮流表演,表演中小组成员之间继续相互合作,共同展示小组排练与学习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沪教版牛津英语一年级下册Unit 12 A boy and a wolf时,教师将故事中小男孩三次喊“狼来了”分为三个场景,将学生按故事人物分为五人小组,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定角色,擅长英语语言表达且熟悉这个故事的学生可以扮演narrator,把握整个故事的进程;擅长表演的学生可以扮演主角the boy;英语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可以扮演台词比较少的wolf;其他学生扮演the farmer。在小组表演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演,还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减内容,倾听他人的意见。学生合作得越融洽,目标性就越强,他们学到的也更多,合作也更愉快。

环形剧场活动给予学生表演展示的机会和目标,帮助小组学生整体朝着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努力,使每个学生从之前的被动学习者逐渐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无论学生语言能力水平如何,他们均能在这个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为了顺利完成表演任务,小组成员在排练过程中相互倾听、学习,共同分析人物情感,设计肢体动作,主动思考与表达,积极合作,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运用“教师入戏”,重塑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导致教师一言堂,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甚至是课堂的旁观者,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逐步失去学习的兴趣。近年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有的教师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学生随心所欲,教师无所事事,导致课堂没有秩序可言,教学效率无法提升。在课本剧教学中,运用“教师入戏”,重塑了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入戏”是教师通过扮演剧本中某个特定的角色,带领学生进入故事世界,加深学生对剧本中内容和人物的理解,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小学生缺少生活和表演的经验,有时对剧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学习时,如果教师能以身示范,直观地现场演示能加深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带动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在学习An ugly duckling这个故事时,教师根据故事中的三个主要场景设计了“三次教师入戏”的活动,带领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以戴上鸭妈妈的头饰入戏:“I am the ducklings’ mother.I have a big mouth.I am white.I can swim.I have many little lovely ducklings.”学生则自愿扮演小鸭子:“I am a duckling.I’m small.I am yellow.I can swim.I like to play with other ducklings.”学生还可以自愿扮演丑小鸭:“I am the ugly duckling.I am thin and grey.I want to play with other ducklings.But they don’t like me.”然后教师扮演母鸡的角色,与学生一起表演小鸡们也不喜欢和丑小鸭玩的情景。最后教师戴上天鹅的头饰,扮演一只美丽的天鹅,发现正在哭泣的丑小鸭,并邀请她加入天鹅的队伍,和她们一起玩耍。

在学习沪教版牛津英语二年级下册Unit 12 A girl and three bears时,教师戴上小女孩的头饰入戏:“I am Lucy.I am lost in the forest.I’m hungry,thirsty and tired.Look!A nice house!”“教师入戏”活动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以自身的情感、肢体动作带动学生入戏,增强对故事人物情感的体验,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教师与学生此时是合作关系,师生彼此紧密关联,共同表演中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课本剧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性,提高合作学习的目标驱动性,重塑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学习与了解合作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也要反思、总结课本剧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思考课本剧与合作学习的相关性,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课本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何香萍.运用教育戏剧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2(5).

[3]郄利芹,尹彧,杨阳,等.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