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古诗文教学:价值取向和实践策略

作者: 沈华英

【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古诗文要基于儿童视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和语言学习之间建立联系,打开学习、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让古诗文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和精神,沉淀为持久的、深沉的、强大的文化力量。

【关键词】儿童立场 价值取向 教学策略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共选编了112首古诗词,14篇文言文。古诗文对学生的成长有何意义与价值?教师该如何教学古诗文?为此,笔者与工作室成员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一、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厚植儿童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母乳。入选教材的古诗文是经典中的经典,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二)丰富儿童的语言储备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文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内涵丰富、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最有效的素材。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样的诗句积累是最精致、最纯粹、最唯美的语言储备。

(三)培育儿童的思维品质

古诗文中蕴藏着先贤丰富而独特的思维品质。学习《司马光》,可以感受思维的独创性;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可以感悟王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刻思维;学习《杨氏之子》,可以感受杨氏子思维的敏捷性;学习《两小儿辩日》,可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四)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

审美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感受能力。“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呈现了深秋夜晚的美景。这些诗句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视域的开拓、审美情趣的提升。

(五)拓展儿童的生命境界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挫折、打击。如何直面困难,如何抖擞精神,通过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诗句无疑能促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聚焦古典诗文,在学生和语言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可以很好地打开学习、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

二、古诗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古诗文作为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如何跨越久远的时空去理解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要站在核心素养培养的高度,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巧妙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提炼形成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诵读”策略:读出学生的诗味

在古诗文教学中,最简单、最朴素的教学方式就是“读”。我们始终践行“朗读第一位”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

1.读有层次

古诗文诵读要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性。我们提出了“五读”法:一读—读准字音,扫清文字障碍;二读—读出节奏,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三读—读懂意思,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意;四读—读明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读明文章的要点;五读—读中明理,通过文中关键词句的品析,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的朗读教学,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所获。

2.读有指导

朗读的停顿是检验学生读懂文章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加强指导。针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领着读;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放手让其自己读,适当给予帮助和指导。

3.读有变化

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除了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还可以变换文本形式读、打着节拍读、吟唱等。对于文言文,教师可以将文章“变形”为竖排呈现、无句读呈现,这样逐渐加大朗读的难度,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二)“想象”策略:张扬学生的个性

古诗文凝练、含蓄、深刻,如何通过寥寥数语去理解、感悟古人的思想与情感?展开想象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1.形意相互,想象无痕之美

古诗文讲究含蓄之美,寥寥数字表达了丰富的含义。它是形象化的结束,也是意象化的开始。在文本的留白处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形象化和意象化之间走个来回,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更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古诗文的含蓄之美、无痕之美。

2.情景交融,想象艺术之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描绘客观事物表达出来的。古诗文的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结合的产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品悟精妙的语言,感悟深厚的情感,领悟生命的价值。

3.虚实结合,想象韵外之致

在古诗文中,诗人描写的对象有一些是具体的事物或情境,有一些是由实境引发的想象。这既是实境的延伸和扩展,更是由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对情感和意蕴的感悟,即“韵外之致”。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于实境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体会、感悟古诗文的“韵外之意”。

(三)“品析”策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古诗文是语言的艺术,堪称语用的典范。他们是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反复锤炼和推敲。因此,在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心中有语言,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在此,以我们工作室老师执教的研究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为例,谈一谈启发学生关注语言,品析思考,从而实现与古诗文的对话,走进诗词意境的策略。

1.紧扣诗“眼”,体会情感

在教学《示儿》时,学生通读全诗后,找出全诗的诗眼—悲。通过说文解字理解“悲”。“陆游因何而悲?”学习前两句诗,理解“元知”“万事空”“九州同”,正是这样的“悲”致使他在遗嘱中都不忘嘱咐“家祭无忘告乃翁”。“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学生通过朗读,将对陆游的尊敬、崇敬都表达了出来。

2.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题临安邸》一诗同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与《示儿》描写的角度、表达的具体情感明显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将其与《示儿》进行对比阅读。首先,比较两首诗的相同之处:背景相同、情感相同。其次,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之处,抓住诗中“醉、熏、暖风”等关键字词的意象,了解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醉生梦死。最后,联系《示儿》思考,陆游念念不忘的是什么?但王室权贵早已忘记了什么?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豁然开朗:陆游临终之前都对朝廷抱有乐观的期望,而林升因为朝廷的醉生梦死而失望、悲愤。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读懂了诗人的心情、态度,读出了个中滋味。

3.建立链接,形成共鸣

在《己亥杂诗》的学习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链接:(1)理解“己亥”之后,补充介绍鸦片战争前一年的社会现状,理解“万马齐喑”;(2)介绍当时社会选用人才的科举制度,理解作者为何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3)补充作者的经历以及《己亥杂诗》的第五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会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4)链接后人对龚自珍的评价;(5)拓展从古至今仁人志士的爱国诗句。

(四)“拓展”策略:丰富儿童的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拓展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言语环境、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

1.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古诗文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教学中,教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如学习了《王戎不取道旁李》,可引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

2.由单一向多维拓展

古诗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的理解诵读,而应该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古诗文吟唱”活动,“古诗文接龙”比赛,古诗文专题讲座。通过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由诗文向诗人拓展

纵观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它们的作者有身处朝堂的达官贵人,有归隐山野的僧人居士,有驻守边关的将领士兵……他们的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表达的情感也会有差异。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研究有关诗人的传记或小故事,感悟诗人的生活遭遇、理想抱负、品性情趣在他们作品中的折射,做到“知人论世”。

(五)“探究”策略:提升儿童的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单独的学习个体都是从个人的基础经验出发,所获得的新的学习体验必然带有差异性。这些来自不同个体的带有差异色彩的理解,又突破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因此,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策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发现者、探索者。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努力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1)主题的选择确定;(2)资料的搜集使用;(3)成果的展现方式;等等。

(六)“思辨”策略:启迪儿童的智趣

教材中选编的小古文,大多是以儿童为题材的,蕴藏着古人朴素而伟大的智慧,闪烁着思辨之光、理性之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文本,抓住能发掘启迪智慧、锤炼思维的词句引导学生展开思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什么问题吗?以此引导学生去思考、推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理解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基于儿童立场的古诗文教学是对学生成长根系最基础、最优质的浇灌,它必将融入学生的血脉,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与精神,沉淀为持久的、深沉的、强大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铁成.读游经典:小学经典诗文教学的路径突破[J].语文教学通讯,2022(2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