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
作者: 庞静茹【摘 要】感性与理性是密不可分的,数学学科的特质是科学、缜密、抽象复杂,更加偏向理性思维的培育,但其实通过感性的方法更能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也就是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以情激情、以境激情、以心激情,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使其将情感与认知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基于情感体验下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学习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觉—思维—创造,即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即意向活动。在意向活动中,情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具有启动、定向、维持、强化等功能,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一、基于教材,于情感渗透中激发学习内驱力
情感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情感显得更加虚无,这就要考验教师的自身能力,从教材中寻找情感点,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并通过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触发学生情感的切入点,以教材之情及学生原有之情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隐藏之情。
(一)发掘情感元素
真实有效的情感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教师教学时依据的是数学课本,应从中寻找最贴合学生的情感诉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更是数概念的拓展,难度较大。要把这节课上得有趣且学生易于接受,教师重点应抓住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内心的满足感。学生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内心满足感的驱使下,愿意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探索更多、更丰富、有难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二)引入情感资源
数学课本中的情感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单薄浅显。数学课本更凸显的是单纯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入合适的情感资源。如“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除了教材中发掘出的情感资源,教师还可以引入分数由来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祖辈的智慧和努力,对祖辈产生尊重和敬佩的情感,并把他们当作自身的榜样,愿意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基于情境,于情感体验中激发学习内驱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因此,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教师应创设特定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教学情境的巧妙运用,点燃了学生渴望学习的情感火花,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用,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故事情境引发兴趣
充分利用每个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的心理,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创设合适有效的故事情境。良好的故事情境往往能把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串联起来,贯穿整节课,具有鲜明的故事脉络,让人全身心投入故事中,在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故事情境:
在很久很久以前,还没有钱币,人们只能靠互相兑换货物来保障生活,想一想:渔夫有什么?屠夫有什么?学生一听到这些无关加减乘除的生活知识,就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渔夫是捕鱼的,肯定有鱼;屠夫是杀猪的,肯定有肉。之后有学生立刻发表自己的看法:渔夫可以和屠夫互相交换食物,不然一直吃鱼或者一直吃肉肯定吃不下。接着,又有学生顺着这个思路说道:“他们换东西应该遵循换的规则,不然容易产生矛盾。”教师对大家的积极发言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表示肯定,继而引出兑换规则:两条鱼换一块肉。接下来请学生轮流充当屠夫或者渔夫,拿出相应的鱼和肉进行兑换,其他学生充当中介,解决兑换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之后,教师就以渔夫和屠夫兑换肉的故事情境贯穿全文,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分数。
本节课的故事情境有它独特的妙义,故事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虚构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故事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激发。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故事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建立兑换规则。一旦建立了兑换规则,之后的故事情境都会围绕着它创设。这里的故事情境不仅贯穿了整节课,而且把以前学习的整数除法和今天要学习的分数知识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知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学生自己提出的制定规则和充当中介角色,不知不觉投入故事中,迫切地想要当一个公平的审判者,对数学知识萌生浓厚的兴趣。这种浓厚的兴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强而有劲的推力。
(二)问题情境诱发好奇心
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和教师想收到的实际效果,精心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经过深思熟虑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环环相扣、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时教师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
渔夫拿出6条鱼,屠夫应该拿出多少块肉?6÷2=3(块)。渔夫拿出4条鱼,屠夫应该拿出多少块肉?4÷2=2(块)。兑换成功。今天天气不好,渔夫只有一条鱼,他能换到多少块肉呢?有的学生说没有学过1÷2,算不出来;有的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回答出半块。教师立刻问道:“为什么会出现半块?”学生表示因为一条鱼换不到一块肉,只能切成一半进行兑换。
教师相机指出,一定要表达完整,才不会产生歧义。再请学生解释“一半”的意思,经历了上述层层递进的活动,学生完整表述:把一块肉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一半。教师直接指出,一半也可以用来表示。
本节课创设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渔夫6条鱼能换多少块肉?”“4条呢?”“2条呢?”“1条呢?”通过改变渔夫拿出鱼的数量,把学过的整数除法和今天要学习的分数知识联系起来,问题链将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帮助学生迁移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接着,教师提问“为什么出现半块?”“兑换符合规则吗?”,把生活知识和分数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抓住分数的本质。这里创设的问题情境逐层深入,学生的思考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创造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了学生与新知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内驱力,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
(三)游戏情境调动情绪
充分利用每个学生都喜欢玩游戏的心理,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游戏环节,游戏情境的设计不仅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注意让游戏与知识完美契合,并且游戏要面向全体学生。除此之外,游戏的设计也不宜过难,太难的挑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游戏情境的设计要遵循四个原则:趣味性强、知识性强、参与面广、挑战性低。基于这四项原则,笔者在“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设计了以下游戏环节。
利用希沃系统设计游戏,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两两比赛,在题目中有各种形式的图(线段图、实物图等)和相应的分数,请选择对应正确的答案,比一比谁选得又对又快。其他学生充当裁判,还可以为每组代表加油助威。
游戏情境不仅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整节课达到了高潮,而且可以借助其测试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知识是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是把游戏和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使得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产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总之,教师要努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消极状态转变为积极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7(3).
[2]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7).
[3]王灿明.情境:意涵、特征与建构——李吉林的情境观探析[J].教育研究,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