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儿童画创作教学路径研究

作者: 刘劲水

【摘 要】儿童绘画创作作为美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需要改变传统创作观念,提高创新能力。文章根据活动实例,阐述在辅导儿童画艺术创作中,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利用通感,激发联想,多样化、多维度吸收艺术营养,激发创作灵感,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美育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儿童画创作 教学路径

“童眼看世界”,儿童画展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有别于成人较为理性的绘画特点,画面具有强烈的主观成分,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大胆独特的表现手法表达内心世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喜爱。在儿童画创作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适时地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多种思维方式、艺术语言、学科理论知识相结合,这些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面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全景观察,鲜活认知促构思

构思是儿童画创作的灵魂,即指选择要画什么和怎么画等问题。学生的构思一般比较直观,充满感性。巧妙地构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作品增色添彩。

许多学生拿起画笔不知画什么,怎么画,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首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有趣而熟悉的内容,找到别人不知道或视而不见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的表现,画面新颖别致,真切感人。在美术课“画昆虫”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放在玻璃瓶里的小蚂蚁、小蜜蜂等昆虫和放大镜,课堂上请学生分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由哪些结构组成,有哪些特点。结合科学课上所学的知识,经过细心观察和欣赏《动物世界》视频,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蚂蚁的特点—能搬动大于自身体重数倍的物品,是个“大力士”;而蜜蜂则有很多神奇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它每天总是不知疲倦地劳作。通过细致观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于是“大力士”“举重冠军”“地下城堡”“勤劳的小蜜蜂”“采蜜忙”等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作品应运而生。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鲜活的形象,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的作品构思别致,画面生动感人。

二、巧用文本,奇妙想象巧设计

精美的文学作品中蕴含丰富的绘画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巧妙提取、集零为整,可以使教学设计更加鲜活生动。

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一课时,笔者通过演示文稿、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古代的飞天形象、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和航天员遨游太空的伟大事迹。生动鲜活的形象激起了学生对神秘宇宙的探索欲望和美好向往。于是,一幅幅奇妙的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有学生创作了作品“月亮上的六一节”。画面中,蓝蓝的天空,一群小朋友穿着节日盛装,手拿气球、话筒坐在弯弯的月亮上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眨眼睛的星星、唱歌的白云、美丽的嫦娥仿佛在为学生伴舞,欢快艳丽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使得画面充满奇幻的魅力。巧用文本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三、深入生活,注重体验集素材

美术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课堂之外,从大自然中搜集素材,汲取创作灵感。

家乡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古至今涌现了刘邦、项羽等历史名人,徐州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以其伟大艺术成就蜚声海内外,成为徐州人的骄傲。为了弘扬大师精神,感受家乡文化,学校美术教师带领美术兴趣组学生举办了 “寻访大师足迹,感受家乡千年文化”的暑期艺术夏令营活动。云龙山、云龙湖、金山塔、民俗博物馆、戏马台、楚王陵、龟山汉墓和汉画像石馆等地都留下了学生的足迹。

在汉画像石馆,学生认真聆听讲解,从汉画像石的造型特点、表现手法,到画像石上雕刻的大力士倒拔垂杨柳、荆轲刺秦王的生动场面、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等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置身两千多年的汉画像石中,感受着厚重古老的文化,学生仿佛穿越了时空,纷纷拿出画笔描摹着这些生动画面,记录着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次夏令营活动,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丰厚底蕴,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绘画创作素材。

创作中,在教师的启发辅导下,学生从自己搜集到的素材中选取创作题材,然后进行构思、构图、起稿、着色等,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经过两个多月的创作,学生先后创作出了五百余幅儿童画作品。作品有的生动写实,有的充满幻想,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生动地记录了学生夏令营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悟。

四、具身体验,身心互动寻灵感

具身认知、体验是当代心理学中新兴的研究领域。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一个体验的空间,让他们在情境中感受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如在引导学生创作“冬天里”这幅画时,教师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白雪茫茫的操场上。操场上,大家堆雪人、打雪仗、捉迷藏、滑雪,做着各种游戏,热闹极了。一堂美术体验课在学生的欢笑声中就结束了。

第二堂美术课,学生兴致未消,这时适时引导回忆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并让学生表演滑雪、打雪仗、堆雪人的动作,使学生了解人物动态特征,并让学生观看运动健儿在赛场上勇于拼搏的激动场面,观察模仿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的动作和表情,学生通过体验加深了对人物形态的感受。有了亲身体验,学生的创作如鱼得水,一气呵成,一幅幅生动的、充满情感的作品“赛场上”“冬天里的活动”“拼搏”“运动健儿”纷纷涌现。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去具身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以情入画,作品富有感染力。

五、多维感知,传统文化巧吸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远,学生通过读诗书、看戏曲,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吸取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如欣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诗句时,学生眼前马上就浮现了秋的美景:枫叶、枫林和马车,以及作者停下脚步欣赏秋景的美好画面。再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秋叶,欣赏秋景,感受秋意。有了这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落笔创作水到渠成。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看京剧表演,听京剧故事,模仿京剧动作,欣赏京剧脸谱,学生由好奇渐渐地了解了京剧的特点,慢慢学会了欣赏京剧艺术独特的美,再通过欣赏大师的京剧人物绘画作品,传神的动态表情,精妙的笔墨表现,激发了学生的绘画热情。学生笔下的京剧人物充满稚趣,别有一番风味。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京剧,提升了中国传统的笔墨造型能力。

六、兼容并蓄,中西合璧呈佳作

中西方的绘画是有差别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国外大师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受到启发。在欣赏毕加索、米罗、凡·高等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时,让学生大胆表达审美感受,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许多学生用水墨画的形式,借鉴了国外大师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元素,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神奇色彩的作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艺术风貌,经过借鉴、吸收,巧妙地将之融合在一起,学生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风貌的艺术作品。

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马灿,吴强.浅析中国画技法的创新突围之策:读《绘画迹象论》有感[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

[3]陈睿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J].大众文艺,2023(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