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业设计与管理的创新思路和实施策略

作者: 曾东槐

【摘 要】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教育正面临着作业管理和设计的转型。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构建高效的作业管理体系、创新作业内容与形式、调整作业布置方式,以及实施多元评价机制,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策略。这些措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并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作业管理 作业设计 多元评价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作业管理提出了挑战,也为学校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如何设计和实施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提升学习质量的作业,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文章探讨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小学作业管理与设计的新思路和实践策略,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构建闭环管理,促进政策落实

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了学校在减轻学生负担中的核心作用。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学校需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作业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应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协同效能,通过建立“学术中心”“执行中心”“监控中心”三大核心机构,实现对学生作业的全面协同管理,通过学术引领、作业管理与监督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闭环式工作流程,共同推动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

(一)学术中心为推进作业协同治理提供支持

学术中心在推进作业管理的协同治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该中心由学校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资深名师团队组成,并可聘请专家,共同负责政策的深入解读、制订科学合理的作业管理方案,以及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这些活动旨在全面提升教师在作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强化他们在作业理论与教学策略方面的能力。同时,学术中心应关注作业策略的教学与指导,确保这些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此外,中心还需关注“教书育人”的动态发展,主动收集并倾听学生对作业的反馈与需求,敏锐洞察学生的作业体验。通过充分考虑作业设计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学术中心为作业管理的主体协同治理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二)执行中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策略

执行中心由各科组负责,组织备课组进行学科作业同步、作业设计、作业点评等工作。执行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作业的数量、难度、所需时间和呈现形式进行综合管理和科学调整,以实现各学段作业设计的目标化和个性化。特别关注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认知变化,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此外,执行中心强调作业管理主体对作业目标的一致性理解,推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这包括深化对“双减”政策的理解,评估教师在教学、作业和评价一体化管理中的能力,以及价值观念和目标设定的创新与实践。同时,执行中心也审视学生对作业的认知水平、关键能力和情感体验,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胜任力、人际关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监控中心监管作业管理全过程

监控中心在作业管理的全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监督作用。该中心由年级组负责,通过定期开展作业督查和公示监督,确保作业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利用作业督查表、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以及书面作业的检查结果,监控中心向学术专家提供详尽的反馈和工作总结,为专家进一步指导和优化作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监控中心还负责督促学校内部相关部门对作业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鼓励校外群体,包括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中小学作业的管理与监督,同时,通过有效的舆论宣传引导,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作业管理中得到贯彻实施。

二、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

(一)精选作业内容

在精选作业内容的过程中,应摒弃那些量大、烦琐且缺乏针对性的低效作业。学校应对传统学科作业进行精心筛选,淘汰那些简单重复的练习,转而编选能够揭示学科规律、促进思维发展的作业内容,并补充那些能够立足学生素养目标但常被忽视的作业类型,以此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科作业体系,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鉴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存在个体差异,作业设计也应体现个性化。学校可以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精准评价方法,从知识点出发,对每个学生进行精确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推荐个性化的作业,以实现作业量的精简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创新作业形式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学校应致力于创新作业的形式与方法,避免单调无效的机械训练,并严禁布置重复性或惩罚性的作业。以下是创新作业形式的几种建议:设计“趣味性作业”,通过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推行“自主性作业”,鼓励学生自行规划和完成作业,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创设“探索性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合作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施“分层性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差异化的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巩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得到发展;引入“生活性作业”,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采用“开放性作业”,提供不固定答案和多样解决策略的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意识;安排“合作性作业”,有意识地设计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将课堂合作学习的模式延伸到课外活动中。通过这些创新的作业形式,学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改变布置方式

学生作业负担的产生,除了作业内容和形式的问题,还源于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和完成教师布置作业的状态,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引入“学生自主式作业”,鼓励学生根据自我总结和分析的学习状况,利用教学辅助资料或网络平台为自己定制个性化的作业计划。推广“同伴互助式作业”,利用小组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助布置作业。例如,通过小组接龙的方式,进行“循环日记” “漂流作文” “轮换口算”等活动。实行“任务驱动式作业”,在信息技术日益智能化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发布“项目式”或“任务式”作业。学生可以自主组队,共同完成挑战,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自主研发的学生综合素质平台,发布各类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选择并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成长值和财富值,以此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持续进步。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创新的作业布置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开展多元评价,增强育人实效

(一)进行自我评价,建立反思机制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生作业的自我评价环节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提升的空间。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身优势与待改进之处,并思考相应的改进策略。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反思。如“在本次作业中,我最感兴趣的题目是什么,为什么?”“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哪些环节给我带来了最大的收获?”这些问题将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激励他们主动识别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通过建立这样的反思机制,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持续的进步和成长。

(二)开展同伴互评,提高作业质量

为了提升作业质量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学习,同伴互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为此,教师可以制订一份“学生作业动态评价表”,该表应包含作业序号、完成日期、评分等级、同伴评价者签名等基本信息。当学生收到教师批改过的作业后,他们可以立即记录下作业的评分,并认真检查、反思作业中的错误,同时进行必要的订正。订正完成后,由小组长对作业进行动态评价,并在评价表上签名确认。为了激励学生,教师可以每月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根据获得A等级的次数评选出月度的优秀奖项,并定期举行颁奖仪式。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学生、同伴,以及教师的评价能够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作业质量的提升,确保评价机制的有效实施。

(三)利用综合评价,激发成长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的学生成长激励平台。通过“积分卡”“自动积分机”“校园币”“自助取币机”等智能化工具,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努力转化为可量化的财富值和成长值。学生在完成各学科作业时表现出色,可以获得教师颁发的积分卡。这些积分卡可以累积并兑换成不同面值的“校园币”,学生可以在“心愿超市”或“自助奖品机”中兑换心仪的商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综合评价应涵盖“完成情况”“准确性”“作业质量”“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以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以引入作业分析软件系统。该系统利用高速扫描仪可自动识别学生的作业,并实时生成详细的作业报告,定期进行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以提升学习效果的监测精度,同时减轻教师的工作量。通过这样的综合评价体系,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能得到认可和奖励,从而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成长动力。

“双减”政策为小学教育创新提供了机遇,通过创新实践,学校能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这些变革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为教师提供教学灵活性,为小学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奠定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