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作者: 李玉成【摘 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正面临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双重挑战。文言文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策略的改进与创新尤为关键。文章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策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提高文言文教学成效,同时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关键词】“双减”政策 文言文阅读 思维策略 教学创新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列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是语文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和任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塑造学生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关键要素。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环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依文教文”“死记硬背”“识记复述”等理念和方法已不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如何进行具有综合性、时效性、发展性教学,使文言文教学既承载文化传承的重任,又符合现代教育高效、减负的理念,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与挑战
小学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费时多、效率低、成果不明显”等问题,其中“文言文只能靠背”“熟读自然精通”“多写就能记住”等对文言文的认识,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深入分析这些理念和做法,我们发现,问题本质在于教师对学生思维发展认识存在严重不足,文言文教学停留在记忆、理解层面,即便是应用,也只是简单地拓展延伸,而作为高阶思维发展,如分析、评价和创造层面,则很少涉及。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思维认知理论,按照认知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其中将分析、综合和评价称为高阶思维。后来安德森等专家对布卢姆的认知目标进行修订,将“认知过程”维度概括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方面,并把“分析、评价和创造”确定为高阶思维。“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只关注学生思维低阶层面“记忆、理解、应用”的发展,而不关注高阶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培养,势必形成“教学量大、作业量大,效率低、质量低”的“两大两低”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量较以往教材有所增加。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需要更高效地进行教学设计,除了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文知识和技能外,还要通过理解激趣、综合运用、评价创造等措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变革。
三、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索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我们提出了“一切基于学生,大胆相信学生,完全依靠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新生本理念”,确定了教学“减时间,提效率;减数量,提质量”的新型教改思路,以此为基础,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改实验。
(一)设置教学前置小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以往文言文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多集中在浏览阅读、基本了解文章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对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这种做法是建立在学生整体能力比较低,自读、分析能力弱的认知基础上的。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学生在学习内容之前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分析理解基础,不必将学生学习起点评估得这样低,设置思维性问题其实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以《两小儿辩日》为例,教师可设置的前置问题包括:“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实践中,学生们的表现远远超出教师预期,学生表现出的综合性思维、聚合思维能力特别突出,其思考的深度远超教师想象。
(二)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掌握和记忆文言文方面的知识点。在《自相矛盾》的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显著提升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效果。教师可以首先示范如何绘制思维导图,以课文的核心内容“矛盾”为出发点,延伸出主要人物、事件、矛盾点等关键分支。例如,在“矛盾”这一主分支下,可以分出“卖者之言”和“买者之问”两个子分支,再具体细化卖者如何夸大其词、买者如何巧妙揭露等细节。学生通过亲手绘制思维导图,不仅能清晰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还能将文中重要的词汇、句式有机地融入图中,形成直观、易懂的知识网络。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有趣,又有效,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为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元转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小学文言文有很多小故事,教师可以以班级学习小组为单位,综合学生喜欢的戏剧表演、故事朗诵、美音美图等形式,让文字“动”起来,把文字意蕴和视觉听觉感受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编写剧目、练习诵读过程中思考每个环节设置的原因及合理性,通过小组角色设置、任务分配、合作会演等方式,学生既学习了主要内容,又提升了思维力。在《自相矛盾》《王戎不取道边李》等的表演中,学生在家长支持和帮助下,自己做道具、定服装、编台词,将语文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将场景生活化,学生进入真实情境,更能体会人物性格和思想。
(四)设置专题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建立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教学,在文言文阅读实践活动中,笔者通过“英雄少年”“向着古人学智慧”“古人眼中的大自然”等专题活动,综合课内外符合学生水平的浅易文言文,组成学习任务群,设计“我来学基础”“我来译文章”“我来作比较”“我来谈看法”“我来做评价”等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维探究,课内外的融合,小组成员的密切协作,不但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需求,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文言文的学习中。
(五)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受单元设置限制,文言文教学内容往往比较独立,教师又不善于将已学文言文进行综合整理,从而给人留下了学习文言文时“松一段、紧一段”的印象,文言文持续性学习效果并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以文言文学习连贯性为纵轴,以同学年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为横轴,通过跨学科学习使文言文学习综合化、多元化。如语文教师可与其他任课教师以“名人故事”为主题,梳理小学文言文所有内容,以故事的发生时间、地点、同时期著名人物故事为基点,在音乐、美术学科教学和社团活动中,鼓励和指导学生以泥塑、剪纸、戏曲创作等形式,将人物故事进行显性塑造,录制成完整戏曲视频和系列故事“连环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创造能力均获得极大提升。
(六)在“教—学—评”一体化下,培养学生的过程性思维能力
“无评价,不教学”,评价标准缺失和评价标准不科学的评价,都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往文言文学习评价标准比较单一,记、背、答题,没能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和自主性。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教的方便学,评的促进学”理念,一切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多元表达和展现文言文学习成果,杜绝在字词句意上重复低效训练。大胆鼓励学生完成非文字性文言任务,通过给家长讲故事、演故事、做手工等方式进行激励性评价;文字性作业,教师可以设定作业基本结构,将作业编制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研讨、确定作业难度、编制作业答案等过程,转变学习思维,由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主动的“出题者”,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作业编制完成由教师审定后,发给全班,作为家庭作业。作业完成后由出题小组负责阅卷和纠错,并根据学生答题情况从题目编制角度和学生易错点角度进行复盘,将复盘结果在班上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都获得了较大的锻炼和提升。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在一段时间的实际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明显观察到运用这些思维策略教授小学文言文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此外,学生的整体学业成绩也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证明了这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作业编制过程中,有的学习小组出题因循以往题目窠臼,思维创新度不够。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这些问题都提醒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持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杜莹.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