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有幸福、精彩的人生
作者: 聂庆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幸福、精彩的人生”办学愿景,老河口市实验小学在“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办学理念引领下,秉持“一切活动皆课程,一切课程皆德育”的大德育观,积极构建育人课程体系,打造“‘润·悦’成长”德育品牌。“润”指浸润式、体验式的育人方式,“悦”指通过系列化的课程设计赋予学习更多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一、紧扣“五育并举”,构建育人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从“五育并举”入手,以素养为导向,以整合为思路,构建育人课程体系,力求让每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立足课程整合,促进全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将学科课程与已有的校本课程整合为“品行与修养、语言与文学、数学与思维、育美与健体、劳动与创新”五个课程板块,力求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体验更多学习的乐趣。其中,“品行与修养”板块不仅包括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课程,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专题课程,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语言与文学”板块不仅包括语文、英语等学科课程,还包括课本剧编演、英语口语、演讲与口才等学生喜爱的专题课程,综合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在落实“数学与思维”板块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夯实了数学、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课程的教学,还拓展开设了“啊哈”编程、梦想电子板报、电子乐园无线电、智创机器人、无人机等专题课程,让科技为教育赋能;“育美与健体”板块中,除了常规的音乐、美术、体育三门学科课程,学校还积极引入师资等资源,开设了奥尔夫律动、啦啦操、小器乐、武术等专题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强健学生的体魄,丰富校园生活;在“劳动与创新”板块,学校通过编撰《实小娃爱劳动操作手册》,理清劳动任务清单,依托“红领巾农场”劳动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在劳动中创新的乐趣。课程实施中,学校践行“过程比知识重要、问题比答案重要、信任比帮助重要”的理念,引导学生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体验学习的乐趣。
2.立足学科融合,开发特色课程
学校通过开发学科融合的特色课程,完善学校育人体系,凸显“‘润·悦’成长”德育品牌,发挥跨学科学习的综合育人效用。例如,学校开发的“诗意成长”特色课程以古诗词为抓手,将语文、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内容融合起来,从古诗词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四个方面重构内容,分年级开设系列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在诵读、吟唱古诗词中体会诗词音韵美,在讲古诗词故事中品味诗词语言美,在为古诗词配画中勾勒诗词意境美,在诗词韵律操中展示诗词形象美,等等。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的基础上自主创作诗词,滋养精神,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该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了每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熏陶。
二、聚焦参与体验,落实育人课程目标
为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育人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打造校园文化环境润泽学生的心灵,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蕴含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深化学生的学习感悟,通过多元评价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1.在优美环境中润泽心灵
学校通过打造红领巾广场,宣传“红领巾争章”活动成效;通过建设廉政文化广场,创设廉政教育学习场域;通过开辟成语故事长廊、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身边好榜样展示橱窗等,让每一处景观、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楼道都发挥教育作用,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学校还通过评选最美班级,引导学生营造美的环境,修养美的行为,塑造美的品格。
除了营造文化环境,学校还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添置了现代化的教育活动设施设备,强化了常规的舞蹈训练室、实验室、合唱室的功能,并建成书法训练室、乒乓球训练室、创客中心、少年科学院、梦想中心、剪纸工作室、心语空间(心理健康教育室)等功能室,确保多种育人活动顺利开展。
2.在实践活动中切身体验
“三节两会”指学校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爱国主义歌咏会、诗歌朗诵会,分布在一年四季开展,是学校体验式德育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该特色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20多年,活动内容紧扣教育教学政策要求进行更新迭代,育人效果显著。如冬季开展的体育节,既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达标的体质达标项目检测,又设置了展示班级风貌和团队凝聚力的集体运动比赛项目,尤其是班级接力赛,学生的欢呼声响彻校园,为校园增添了活力;春季开展的科技节,既有无人机、水火箭等充满乐趣和挑战性的学生社团表演活动,又有人人参与的科技小制作、科技手抄报展评等科普宣传活动,让科技创新的种子根植在每名学生心中;秋季国庆节前开展的爱国主义歌咏会和诗歌朗诵会是人人参与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诗歌表演礼赞祖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临近夏季,学校在欢庆“六一”之际开展艺术节,安排学生才艺展示秀,包括传承非遗文化的湖北越调、老河口丝弦表演,以及在学校广场表演的气势恢宏的学生团体艺术节目,使校园成为欢乐的海洋。不同年级的学生按不同活动主题广泛参与到“三节两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活动前的准备过程、活动中的展演过程、活动后的反思总结过程等,获得了立体式、全过程的德育体验,实现了自身素养的全面发展。
3.在特色课程中深度感悟
学校聚焦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开发特色课程,以“党建带队建”为工作思路,依托主题党日开展特色课程学习活动,让党员教师带领少先队员在学习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意识。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丝弦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音乐深受老百姓喜爱,学校结合教师特长,创办了老河口丝弦学校乐团,让琵琶、古筝、三弦等民族乐器依托一届又一届学生得到传承。又如,湖北越调作为地方戏种,是鄂西北人的一种记忆。为传承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设了“湖北越调”特色课程,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师生自主创编的戏曲作品《传承》彰显了地域文化之美。在特色课程学习中,学生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浓缩在一个个作品中,深切地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坚定了文化自信。
4.在评价引领下快乐成长
一方面,学校将校本德育评价与少先队员成长激励机制有机整合,构建了“红领巾奖章”评价体系。“基础章”是主体奖章,聚焦爱党、爱国、爱少先队教育成果的奖励,确保红色基因代代传。“特色章”是学校自行设定、颁发的特色奖章,旨在引导学生争做安全小卫士、环保小卫士、礼仪小标兵、才艺小达人、诗词小达人、科技小达人。学校依托六种“特色章”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另一方面,为引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适切的环境,学校开展了“星级家长”评选活动,围绕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拟定具体的评价指标,通过家长自评、学生评价、班主任评价三个环节,评选出“五星级家长”和“四星级家长”,以树立家庭教育榜样,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