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勤耕种 仰望星空“智造”梦

作者: 丁锋 李彩霞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随着科技高速发展,高新企业崛起,“智能智造”打开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称中国光谷)学子的视野。“农耕”与“智造”在区域劳动教育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区教发院”)基于区域特色,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太空种子种植”项目是该院“农耕+智造”劳动教育实践的典型项目,本文将重点阐述“太空种子种植”项目的设计理念和具体实践。

一、“太空种子种植”项目设计理念

“太空种子种植”项目作为新兴科技驱动下的“农耕”尝试,其设计理念如下:一是提升“农耕”科技含量,促进学科课程融合;二是提高“智造”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提升“农耕”科技含量,促进学科课程融合

太空种子是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结晶,也是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见证。种子进入太空后,在太空特殊环境下会发生很多方面的改变,经科学家精心挑选和培育之后,其后代表现出高产、抗病、果实丰硕、营养含量高等特性。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人工和智能相结合的农作物管理方法完成部分太空种子的育苗、移栽、浇水、施肥、吊蔓、果实采摘等工作,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同时,向他们传授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提升了“农耕”的科技含量。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太空种子种植实践活动为劳动与数学、科学、生物、物理、美术、道法等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桥梁。如太空特大南瓜,株距行距要求是1.5m×8m,学生需应用数学知识测量土地面积、行距,计算栽种幼苗的颗数;播种温度要求是22℃~28℃,湿度要求是60%~75%,学生需应用科学知识测量温度、湿度,同时要学会保温的方法;栽培要施足底肥,每株主蔓在17~25叶之间选择健康雌花人工授粉,学生需应用生物学知识进行人工授粉;单果重可达100~200㎏,学生需应用物理学知识,搭建藤架以及能够托起单果重量的托架。在观察、对比研究中,学生需运用文字、图片记录植物自然生长笔记等。整个种植过程中,学生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弘扬伟大航天精神。

2.提高“智造”实践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种植太空种子可以提升学生的航天知识和种植实践能力。学生在体验种子的种植、养护、嫁接、采摘、智造等生产劳动过程中,不仅能更加规范、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还能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如光谷十小的“拾源课程”,教师指导学生种植向日葵并制作葵花籽油,种植生姜并制作时令特饮“姜枣膏”。学生还能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延时摄影、自动控制温室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加温补光等农场智能化远程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寻求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

二、“太空种子种植”项目实践

在“农耕+智造”的独特区域背景下,区教发院践行“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开展“太空种子”专题系列活动,助力“农耕+智造”劳动教育实践,力争做好“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加法”。

一是筹备活动,采购种子。根据区内各中小学校劳动种植基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植物生长习性、存活率、生长周期和观赏价值等因素,区教发院统一购买适量的兼具研究价值和观赏性的21个品种的太空种子。区教发院劳动与综合课程指导中心根据学校专职劳动教师人数、学校实有种植面积、种子总数以及学校平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情况,统筹安排学校种植种类及种子数量。各学校根据分配的太空种子,适量购买与之对应的普通种子,保障了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和植物生长的对比性。

二是组建社团,规范管理。学校高度重视该活动的开展,提前筹备谋划,精选指导教师,组建学生社团,规划种植场地,做好土地平整、翻耕、暴晒、施肥等准备工作。学校还结合实际需求购买了育苗盆和有机土等种植材料,在移栽前为太空种子建好了新家,迎接神奇生命的到来。例如,光谷十小、光谷二十七小、光谷十七小、格鲁伯学校、豹澥一小等学校开辟了“种植园地”,光谷五小、光谷十八小、光谷实验中学等学校修建了“植物温室”,光谷十二小和汤逊湖学校聘请专家作为实践指导老师,为太空种子种植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在活动过程中,学校着力落实安全预案,规范过程管理,确保种植活动有序开展。

三是组织培训,提升素养。区教发院劳动与综合课程指导中心多次组织区内近50名劳动教师前往武汉植物园学习,聘请植物学博士楚海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劳动教师积极学习太空种子相关知识,并根据科学育苗方法对太空种子进行育苗;学习植物移栽和管理技术,并将植株移栽至各校劳动基地;学习植物嫁接方法,并在学校开展嫁接、对比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活动中,教师积极学习太空种子种植的基本方法,掌握太空种子种植的基本技能,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了专业素养。

四是种植实践,体验农耕。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太空种子育苗、移栽、嫁接等种植活动,开展“太空种子+”拓展活动,如“太空种子+摄影”“太空种子+自然笔记”“太空种子+对比实验探究”等。从迎接太空种子回家开始,教师就带着学生认识幼苗,开垦农场菜地,精心养护幼苗,搭建藤蔓架子,辅助打枝授粉,定期观察记录,形成对比研究点,撰写观察日记,捕捉劳动镜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和期待,增长了农耕知识和技能,见证了土地和生命的相互成就,还理解了“汗滴禾下土”的不易,收获了丰收的喜悦。

五是组织采摘,开展“智造”活动。经过师生的辛勤耕耘和细心呵护,太空果蔬长势喜人,如期迎来丰收时刻。各校组织学生采摘果实、收集种子。学生将收获的太空种子果实和普通种子果实摆在一起展出,开展蔬菜义卖活动,并将义卖收入捐赠给公益组织;结合太空果蔬的特点开展“智造”活动,如制番茄酱、提取色素进行扎染、制作果糖等。

六是反思研究,共生共长。对于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或种植失败的植株,教师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总结问题,积累经验。学生跟踪了解植物栽培情况,分析种子无法萌发的原因,如水分缺乏、光照不足、覆土过厚等;对比分析部分植物生长出现的营养不良问题,发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控制是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研究、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撰写科普小论文,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

七是成果展示,分享收获。为展现师生爱劳动、会劳动、创新劳动的精神面貌,区教发院在丰收时节组织区级展示活动,组织各校收集整理“太空种子种植”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以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如,太空特大南瓜展示、学生自然笔记分享、番茄甜度对比研究展示、天然色素提取及扎染展示、延时摄影成果展示、自动控温编程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收获劳动的果实,真正体会到劳动和创造的乐趣。

各校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报刊等媒体和校园科普长廊、劳动展示区等阵地,宣传太空种子种植活动成效,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航天报国的科学梦。同时,学校在展示活动中将成功经验向其他学校推介,传递了劳动精神,营造了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