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施策略
作者: 胡凌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任务包括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判断能力和理性表达等素养。三者互相交融,各有侧重,共同作用于学生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如何准确理解思辨的内涵,如何精心选取思辨主题、内容、材料,结合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找准思辨训练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冷静思考、准确表达呢?本期精选的一组文章将深入探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要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下册中共占三个单元,从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到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辨析质疑的审辨思考,再到论析、研讨,教材在思维提升方面呈梯度编排,符合人的思维认知发展过程,体现了内在逻辑性。设置这个任务群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过程,掌握思维方法,发展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如何在该任务群的教学中达成这些目标呢?
一、善于捕捉契机,有机生成思辨话题
新课标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多个维度、多个层面的积极的语言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研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整合教材内容和关注时事动态两方面入手,生成思辨话题。
1.整合教材资源,生成思辨话题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师可以整合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资源,生成以下思辨话题。①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鸿门宴》的学习中可设置如下话题: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有人说项羽此举体现了其仁义,对于项羽和刘邦谁是真英雄,你怎么看?如果项羽过了江东,历史会改变吗?②学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礼记》《孟子》选文时,可勾连荀子的思想设置如下话题:同样是儒家代表,关于人性的善恶,孟子提出“性善论”,而荀子提出“性恶论”,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不同?③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论语》《孟子》《庄子》的选文学习中可设置如下话题: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与道家的“无功、无名、无己”的尖锐对立?④利用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提示”内容,勾连孔子关于“礼”的阐述,可设置如下话题:孔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左传》也重视“礼”,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智”“不武”,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礼”?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左传》中的“礼”与孔子所说的“礼”一致吗?
2.关注时事动态,生成思辨话题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时事动态生成思辨话题。如,东京奥运会上,14岁的中国跳水运动员全红婵“横空出世”,一跳成名。在国人为她在如此年龄就夺得金牌而欢呼的时候,国外却有不同的声音传来。德国奥委会主席霍曼声称这种不断降低参赛者年龄的方法是没有意义和不负责任的,在高水平竞技领域设置年龄限制仍是必要的。他说“我不想知道这个中国女孩(全红婵)3岁、5岁或8岁时的生活是怎样的,但我认为,如果必须考虑这种(培养方式),你必须对它持批评态度。”对于这种声音,你怎样评价?
二、创设真实情境,提高思辨性表达意愿
教师要先设计真实的辩论情境,再教给学生辩论的方法和技巧等思维训练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论证路径。比如,如何反驳核心观点、如何抓住对方论据的不严谨之处展开批驳、怎样运用归谬法和反向推导法等。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表达的句式,如“诚然……但是……”“……固然不错,然而……”“之所以……是因为……”等。真实情境的创设、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表达支架的梳理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展开思辨性表达。
以上文提到的思辨话题②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主题为“性善?性恶?”的辩论赛,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表达。此次辩论赛中持“性善论”二辩的陈词,先从孟子和佛家的观点中引出人性本善的主张,说明有善端才会有善行,并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类比,推论“人之所以有善行,是因为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种子。恶人恶行犹如劣质的瓜果,其产生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正因为人性本善,才有诸如‘最美逆行者’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善人善举”。此段陈词运用了类比法,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理论出发,运用归因分析法明确立论,而且运用了句式支架“之所以……是因为……”和“正因为……才……”等。
反方二辩则迅速抓住对方辩友例证中的漏洞,驳斥其论据的错误,进而达到反方立论的目的。
对于正方辩手所提到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想问,如果每个人都本性为善的话,谁会拿起屠刀呢?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十五说“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能说人性本善吗?……
以上两名学生的语言表述和思维都比较稚嫩,尚需教师长期有意识地引导,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思考,鼓励批判性思考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它要求教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分析论证,达到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根据上述全红婵东京奥运会一跳成名引发争议的时事材料,教师可以设计4个思考角度:①全红婵的成功——成名要趁早;②异域之声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或我们对待不同的声音所持的态度);③没有年龄限制的同台竞技是否公平;④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教育之我见。
以“异域之声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为讨论角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确定几个思考点:霍曼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如此发声?奥运会对运动员特别是跳水运动员有无年龄限制?各国参赛选手中有无与全红婵年龄相仿的人员?由此引导学生通过查寻相关资料,得知国际奥委会并未规定参赛者的最低年龄,但是单个项目的体育协会有年龄限制,如跳水项目的年龄下限为14周岁,在这一点上,全红婵的参赛完全合规合法。而德国参加此届奥运会的滑板运动员斯托菲修斯就与全红婵同岁,日本参加此届奥运会的运动员中有比全红婵年纪还小的,教师可以由此引导学生思考霍曼言论的出发点,是对儿童的保护,还是基于意识形态偏见批评中国等。
四、关注思考过程和思维方法,适时评价
教师要确立“教学即评价”的意识,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表现,关注其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如讲授《祝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呈现小说的结构图,详细梳理祥林嫂的命运走向,然后从文章的思维走向和呈现者(学生)的思维走向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我”到鲁镇,祥林嫂死了(序幕)—冬初,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开端)—祥林嫂被迫改嫁(发展)—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逢人诉苦,捐门槛(高潮)—祥林嫂成为乞丐(结尾)—祝福(尾声)。有学生提出,按照祥林嫂的人生走向,可否将倒叙换成顺叙,把“祥林嫂之死”的结局放在小说末尾?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你认同哪一种结构方式?作品的哪一种结构方式更具有批判意义?”同时勾连鲁迅的其他小说如《故乡》等,探讨其小说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穿插闪回的结构美。这样,不仅可以完成学习作者同一类作品写作思维过程的小专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散思维和专题学习意识。
此外,教师可以注意搜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材料,如文言知识测试卷、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体验性表演活动视频和个人反思日志等,通过各种物化学习成果的实证分析,适时评价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