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情境任务 聚焦思辨学习

作者: 许毅敏

依托情境任务 聚焦思辨学习0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教学要求,笔者在《劝学》《师说》联读的教学中创设情境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学习之道”,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

一、设置朗读情境,初步感知文本的逻辑起点

《劝学》与《师说》是探究“学习之道”的经典篇目,越是这样的经典之作,越要重视朗读。在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朗读者”活动,先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荀子和韩愈所处的时代,了解人物的主要思想和写作背景,再让两名学生以这两位先贤的身份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分组交流阅读感受。

学生分组交流后分享了如下阅读感受: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写作《劝学》是希望人们通过后天不断学习来弥补“性之恶”,以提升、完善自己;韩愈身体力行“文以载道”,在国子监任职的他,批判的矛头指向“门阀制度下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以此宣扬尊师重道、谦虚好学的风气。这样,学生在朗读情境任务的推动下,初步感知到两篇经典之作的思辨性,明确了两篇古文的现实针对性。

二、立足文本逻辑,理性认识论证结构、思路和方法

《劝学》《师说》的思辨性学习,必须在学生疏通文本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立足文本逻辑,借助情境任务,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性认识论说文的写作框架及表达技巧。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理清两篇“论说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学习任务:同样是谈学习之道,《劝学》和《师说》,你更喜欢哪一篇?请结合文本,从论证结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等角度谈理由(可以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文章论证结构和思路,也可以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的异同)。该任务旨在让学生理性认识文本的思辨性,找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路径。经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确:《劝学》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遵循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而《师说》是总分总的结构,先破后立,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三、挖掘文本思维情境,开展思辨性阅读

由于作者的个性和所处时代环境的差异,每一个文本都有其独特性。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领学生通过情境任务发掘作品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创设如下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

这两篇文章中的学习之道至今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鉴?是否有不合理之处?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一名学生认为:“学习既贵在积累、坚持和专心,又需要凭借外力,我们除了自主学习,还需要向老师请教,这些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但学习还应该有目标,因为学习目标明确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另一名学生认为:“两篇文章可以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但有两处不太合理。一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已’。父母陪读、择校、择师,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不能因为父母不向老师请教、学习,就认为父母是糊涂的。二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果老师不如学生,那怎么教导学生呢?至少在专业知识这一方面,我觉得老师应该比学生厉害。”虽然学生的见识稍显肤浅,但是他们能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实际加以思考并质疑,值得鼓励。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理解文章时既要结合文本所针对的人和社会现象,又要考虑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

可见,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往往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真正有效的思辨性阅读,就在于读者对文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的理解。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思维情境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有理有据积极表达自身的观点,并通过沟通、交流,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四、勾连写作情境,尝试思辨性表达

思辨性表达除了指向“口头表达与交流”,更指向思辨性写作。教师要善于设计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思辨性表达,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如下两个任务情境,让学生自选其一,尝试写作。

任务一:在《劝学》《师说》中,任意选择一篇进行改写,使它符合常规的思维逻辑和论证要求。

任务二: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观点要有针对性,有新意,尽量避开教材中的传统观点。

一名学生改写《劝学》,习作首段正面阐述观点“吾辈青年当以终身学习为己任,绘制美好人生蓝图”,习作主体部分从什么是终身学习、为什么要践行终身学习和怎样践行终身学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他借用了文中的观点,但在论证方法上做了更符合逻辑的改进。另外,他还在比喻论证中加入了分析句,引用了孔子、刘向等人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并列举了屠呦呦、江梦南等人的学习事例来论证观点。习作结尾呼应开头观点,发出“践行终身学习,绘制美好人生蓝图”的倡议。整篇文章结构严谨。

一名学生改写《师说》,他调整了文章结构顺序,先表明写作缘由,再针对社会现象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最后小结。小作者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顺序,针对社会现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名学生写的是《“劝学”新说》,他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提出疑问,认为“持之以恒”固然重要,但也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到难题时要懂得变通。文章敢于质疑,针对个人学习中的问题做出了既要“持之以恒”又要“懂得变通”的辩证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