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辨性表达的单元教学

作者: 刘佩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以“中华文明之光”为单元人文主题,选文包括三篇先秦诸子散文经典篇章和两篇史传散文精彩片段。这些文章蕴含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主张,以及先贤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看法,富有思想智慧与人文精神,折射出中华文明之光。学习这一单元,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经典,品读经典,吸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从不同角度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学习论说方法,学会合理表达,发展思辨能力。

梳理思辨性问题,初步表达与交流。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在阅读活动中围绕思辨性主问题开展表达与交流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笔者教学这一单元时,在每一课都设置了一个能让学生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充分讨论的主问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主问题是“学生各言其志,只有子路受到孔子的批评,这合理吗?”《齐桓晋文之事》的主问题是“从孟子的表述和齐宣王的反应来看,齐宣王能接受王道吗?”《庖丁解牛》的主问题是“庖丁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能实践并成功吗?”《烛之武退秦师》的主问题是“从历史、地理、政治角度看,郑国的保存是偶然还是必然?”《鸿门宴》的主问题是“刘邦只带着几名干将、一百多人马就从危险境地全身而退,现实吗?”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围绕“郑国的保存是偶然还是必然”这一问题,学生反复阅读烛之武说秦王的语言,全面把握了秦、晋、郑三国的地缘关系、历史渊源、政治关系,体会到了烛之武的聪明睿智,也在对秦穆公、晋文公的批判、质疑中提升了思维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尝试思辨性议论片段写作,提升辩证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写作议论文“无逻辑、不讲理”的现状,笔者集中安排了3个课时,设置了3个片段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结合现实有逻辑地表达。

片段写作题目1:在介绍刘邦、项羽各自的分裂人格后,让学生先简要评价刘邦、项羽的为人,再围绕“今天我们应该怎样为人处世”话题,运用“引议联结”的思路写一个议论文段。片段写作题目2:先简述老庄推崇的无为而治和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再强调“青年的学习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对中华文明之光的传承”,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包含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和结论句的议论文段,表达自己的思考。片段写作题目3:要求学生归纳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中看似矛盾对立的思想,如“义与利”等,选择其中一组,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结合当今社会生活写一个结构完整和论述翔实的议论文段,并至少使用假设分析、因果分析、对比分析、一分为二分析等方法中的一种。学生写作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学会深入思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撰写辩论稿,开展辩论活动,检验单元学习效果。“鉴往而知来,知古而鉴今。有人认为‘中华文明之光是今天的指引’,也有人认为‘抛去文明的负累,才能轻装向未来’。请同学们搜集资料,小组探讨,撰写辩论稿并组织召开班级辩论会。”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传统文明与现代追求”主题撰写辩论稿,并开展辩论活动。这一活动既观照了单元人文主题,也检验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