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作者: 禹卫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创新点。设置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类型得到均衡发展,进而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松滋市第一中学胡凌燕老师主持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为教师落实新课标要求、实施统编版新教材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和策略。“真实情境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策略研究”是总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它聚焦“思辨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学策略。
精心选择贴合学生生活的内容,点燃思辨的火花。高中阶段,人的思维方式正在走向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与思辨能力是理性精神养成的关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逻辑思维,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思辨性展开,特别是要让思辨与生活发生关联、相互融合。胡凌燕老师从课标理念出发,借助时事新闻生成话题,让课内外教学资源有机整合,通过比较、质疑、求证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判断、发现等高阶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思维支架、逻辑基础知识、句式模式等,让学生进行有理有据、合乎逻辑的交流,较理性地表达观点。许毅敏老师整合《劝学》《师说》两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她给学生设置情境任务,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两篇文章倡导的学习之道。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归纳,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观点。学生在反思中有效发现了两篇文章的矛盾点与异同点,并结合自身认知生成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提升了理性思维能力。
创新课堂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延展性。新课程标准将“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统整为一体,教师既要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学习思辨性表达方法,又要以思辨性表达促进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刘佩兰老师的“中华文明之光”单元教学课例,先梳理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口头表达,然后让学生尝试思辨性议论文写作,进行书面表达,最后让学生撰写辩论稿,开展辩论活动,也就是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齐发力。在此过程中,阅读和表达以思辨为纽带有机融合、层层递进,达到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目标。许毅敏老师将《劝学》《师说》的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勾连起来,设置写作情境任务,或改写,或“新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嵌入式的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设真实的情境活动是提升学生思辨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有力抓手。刘佩兰老师引导学生围绕“传统文明与现代追求”撰写辩论稿,开展辩论活动;许毅敏老师让学生扮演古代先贤诵读经典,然后分享阅读体验。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教学策略。
三篇文章把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理性精神作为核心内容,深入剖析课文内容,在比较与对话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集中体现了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在思辨性阅读的单元整体教学、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样态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当然,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该子课题的研究还可以从学理依据的深度阐释和教学方式的持续创新方面继续努力。
(组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JB331)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