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让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 代念

所谓比较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于所教文本,从课内或课外精选两篇或多篇与所教文本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相近或相似的文章,进行对比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让学生在不同文章的比较、对照中强化所学、发现新知、生发感悟、扩大视野、拓展思维,从而更加充分、深刻地理解文本。一言以蔽之,即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较。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教学是基于所教文本选择与其在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上具有可比性的文本,并将所教文本与所选文本进行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视野得以扩大,思维得以发散,对所教文本的理解更加充分、深刻。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忆读书》《我的“长生果”》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策略。

一、从不同文本中挖掘可比性

比较阅读教学必须在两个文本或多个文本间建立比较的桥梁,这是比较阅读教学的前提,也是比较阅读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比较阅读教学是基于所教文本而进行的教学,比较阅读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所教文本承载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这要求教师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有所侧重,以所教文本为主,以所选文本为辅。

《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都是围绕“读书”这一主题展开记述的叙事散文,都以作者的真实阅读为写作对象,都按时间顺序记叙作者的读书历程,都给读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阅读经验,都涉及书籍的选择标准和读书的方法,都表达了作者从读书中悟出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都指向“读书可以让人增知明智”这一人文主题。同时,两篇文章同处于一个单元,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也是完全相同的。另外,两篇文章所涉及的读书感悟、阅读方法等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这些相同点来看,两篇文章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具有很强的可比性,适合比较阅读教学。

《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各有特色。《忆读书》题目直白,直抵中心,主要写作者的读书经历、读书态度、选书标准、读书方法等,表达了作者“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和“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感悟,强调的是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我的“长生果”》题目运用了比喻方法,很有文学性,既含蓄有致,又令人遐想,主要写作者读过的书、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强调的是书与人的关系、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另外,《忆读书》是精读课文,课后安排有相应的练习,练习题目暗示了文本理解的方向,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课后没有相应的练习提示。

结合两文的相同点和相似点,将《我的“长生果”》提到前面,与《忆读书》进行比较,不仅能强化精读课文的教学,还能节省至少一课时的教学时间,让比较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二、围绕文本内容设计比较阅读任务

比较阅读教学的手段是比较,目的是突出或强化所教文本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所教文本的学习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任务,如此,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时才能有的放矢,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比较阅读教学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在教学《忆读书》时,笔者紧紧扣住《忆读书》的学习目标“①掌握15个生字和16个词语;②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③理解‘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含义;④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⑤学习本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的写法”,结合《我的“长生果”》承载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设计了如下比较阅读任务:①自主阅读,从两文中找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正音、理解词语含义;②同桌分工,对比阅读两文,把握两文的大意,并用不同符号在书中圈画两文中的书目和时间词;③自主阅读,运用列提纲、画表格、画树形图、画结构图等方式,梳理出《忆读书》的主要内容(读书经历、所读书目、读书态度、读书好处、选书标准、读书感悟)和《我的“长生果”》的主要内容(读书经历、所读书目、读书方式、读书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④小组合作探究《忆读书》中“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以及《我的“长生果”》中“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的含义;⑤小组合作阅读,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比较分析两文不同的行文风格;⑥在自主比较两文中作者读书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写作经验,写一篇话题为“我的课外阅读”的课堂作文,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能从选书标准、阅读方法、阅读态度、阅读与写作关系中的任一方面给其他学生以课外阅读启示。

这些比较阅读任务既紧紧扣住了所教文本与所选文本的学习目标,又体现了比较阅读教学的本质“比较阅读”,体现了以所教文本为主、以所选文本为辅的比较阅读教学原则。明确的比较阅读任务有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有重点地阅读,有目的地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在比较阅读中培养思维品质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很难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很难突出事物独特的个性。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比较不同文本的异同有利于学生强化所学知识、发现新知、拓展思维,并生发出新的感悟,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文本。

在比较阅读教学《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时,笔者依据比较阅读任务的难易程度,主要采用了自主比较阅读、同桌合作比较阅读、小组合作比较阅读三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比较阅读完成并强化了所教文本的学习目标,基本理解、掌握了所选文本承载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比较阅读教学拓展思维、生发新感悟的作用,笔者结合学情,引导学生从题目、语言运用、作者感悟三个角度拓展思维,并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思维发散问题:①《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更深刻?②《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的叙述特点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③《忆读书》中“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与题目是什么关系?《我的“长生果”》中“借鉴、模仿、创造”与题目是什么关系?这三个思维发散问题既源于比较阅读任务,又拓展了比较阅读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生发新知。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同桌互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①《忆读书》直接点明文章内容,即回忆作者的读书经历,显得直白、通俗,《我的“长生果”》运用了比喻手法,显得含蓄,有意蕴,两者各有千秋,心思细腻、语汇丰富的学生更喜欢《我的“长生果”》;②《忆读书》通篇采用口语和短语,如话家常,娓娓道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的“长生果”》既有直白的口语叙述,又兼用优美的书面语,显得文采斐然,二者难分轩轾;③“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强调了“读书”二字,与题目《忆读书》完美呼应、相得益彰,“借鉴、模仿、创造”强调了作者读书所悟,说明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从书中获得的启示影响了作者一生的创作。因此,《忆读书》与《我的“长生果”》相映成趣,二者难分伯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