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比什么”

作者: 王亮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没有比较就难以看出优劣,没有比较就很难突出或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比较阅读教学既能突出或强调教学目标,又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式。笔者以《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的比较阅读教学为例,谈谈比较阅读策略。

《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性写人散文,都以家人为写作对象,都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适合比较阅读教学。另外,《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分别编排于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第二单元,不但便于学生前后对照阅读,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前期所学知识。

一、通过比较,强化写作知识

初中生正处于散文写作的借鉴、模仿期,作为散文大家的经典作品,《背影》不失为一个好范本。但仅仅借鉴或模仿一个范本,会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不利于他们写作思维的发散。比较阅读教学则可为学生创作散文提供更多的借鉴。

《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写作对象,并以背影为线索,先后写了父亲攀爬车站月台的背影和父子分手后父亲离开车站的背影,背影成为父爱的象征、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的一生为写作对象,分别写了家庭生活中母亲的高贵品质,如辛苦操劳、聪明能干、同情弱者等,以及社会意义上的母亲的平凡和伟大,如朴素的阶级意识、摆脱被欺压的骨气、对儿子的支持等,这些内容既说明母亲的一生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又体现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勤劳本色。

两篇文章写人的视角完全不同,前者选“点”精准,后者择“面”巧妙。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写作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写人散文的切入点和选材技巧。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背影》时,首先出示《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两个题目,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背影》的写作视角是“点”,《回忆我的母亲》的写作视角是“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概括《背影》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背影》是作者借父亲背影这个“点”生发情感的,《回忆我的母亲》则是作者借母亲的一生这个“面”抒发情感的。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写作视角的作用。经过细致比较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明确:《背影》选择父亲的背影这个“点”写作,可以写得详细、具体、生动,主旨思想更加集中;《回忆我的母亲》选择母亲的一生这个“面”写作,能让读者全面了解所写人物,从不同角度认识所写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二者无所谓孰优孰劣,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选择“点”或“面”两种视角。

二、借助比较,强化语用知识

《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分别是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和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前者以写作为业,后者以革命为业。这决定了两文的写作风格大异其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比较区分。

从行文结构上看,两文都以一个总起句统领全文:《背影》开篇即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后文便围绕背影展开;《回忆我的母亲》开篇的“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则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教学《背影》时,笔者稍加引导,学生即能比较出两文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对于两文的表达方式,学生则显得有些茫然。《背影》的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简练而不失细腻,文学意味很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回忆我的母亲》用语平实,甚至稍显平淡,但反复诵读,就能让读者感受到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学生借助笔者的点拨,基本能从两个作者的身份上发现文本风格的区别。但对于《回忆我的母亲》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很多学生不以为然,并给出理由:散文创作应运用文学性语言,尽量运用优美、华丽的辞藻,应将事件写得曲折委婉,不应平铺直叙。这是因为初中生还不甚理解质朴、平实的语言与表情达意的关系。于是,笔者从“修辞立其诚”的角度引导学生正视平实语言的魅力:语言运用的目的是表情达意,只要能准确表达作者的观点,恰当地抒发作者的情感,任何语言风格都是合适的;如果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即使语言优美,也无补于事。在此基础上,笔者特意将《背影》中的平实语言列举出来,如“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进去吧,里边没人”等,它们都是口语化的句子,并没有什么美感,但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把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我”的自作聪明准确地表现出来了。这样一比较,学生立即明白:无论是文学性语言,还是质朴、平实的表达,只要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都是好的语言,而且,真挚的情感永远是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依托比较,强化“大我”意识

比较阅读教学的比较点很多,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有的比较点一一比照。教师应该从不同文本中精选最能体现所教文本承载的人文主题和重要的语文要素,并将其作为比较阅读教学的比较点。

《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虽然都以家人为写作对象,都表达了浓郁的亲情,都抒发了对写作对象的怀念、感恩和敬爱之情,但作者的格局和胸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即将成型的当代中学生来说,引导学生分清“大我”和“小我”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背影》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背影这个载体挖掘出“伟大而无私的父爱”这个主旨思想后,要求学生回顾《回忆我的母亲》的中心思想,学生稍加回忆和思考,即说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对母亲平凡而伟大的赞美之情”等答案。从单篇文章来看,学生对两文主旨思想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从比较阅读的角度看,学生还不能从两文中看出“大我”和“小我”之别。于是,笔者指导学生重新审视两文的主要内容和两文中的抒情性语言。学生借助《背影》中作者四次流泪的内容以及“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等抒情性语句,深入理解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和对父爱的赞美之情,从《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上看出母亲的优秀品质,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并能用文中“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母亲同情贫苦的人”等抒情性语言佐证。

为了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母亲,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支架:“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这些语句仅仅是赞美母爱或表达怀念之情吗?经过小组合作探讨,学生深刻认识到:与《背影》相比,《回忆我的母亲》超出一般的感恩之情,母亲是一个有着丰富生产知识和与困难做斗争经验的人,她身上体现着不被任何困难压垮的坚强意志,这正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进步的宝贵品质,所以,作者的母亲是伟大的,她是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历史的伟大人民的一员。最后,笔者让学生从思想高度上比较两文,学生发现:《背影》的情感局限于父爱和感恩,属于“小我”之情;《回忆我的母亲》不仅赞美了母爱,表达了作者的感恩之情,更将母爱扩而大之,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劳动人民的爱和赞美,把母子之情与作者对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了,属于“大我”之情,这个高度是《背影》无法望其项背的。

责任编辑  吴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