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段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郭强 周锁欣第一学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文本留白学会合理表达,通过创设表演情境提升学生表达的趣味性,通过明晰要求引导学生注重规范表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文本留白,学会合理表达。第一学段的学生想象力强,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学会合理表达。学习《我要的是葫芦》时,学生都在为只顾葫芦不顾叶子的主人叹息,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那些葫芦会说话,它们要怎样说服主人照顾叶子”,学生既要考虑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居然会说话,这会不会吓到主人,又要考虑什么样的语言能劝服主人照顾叶子。于是,很多学生套用动画片里的说话方式,如“主人,我只能说一次话,如果你听我的建议,我就会变成你要的大葫芦;如果你不听我的建议,我就会死掉,再也长不大”等。接着,教师扮演粗心的主人,与扮演葫芦的学生配合演出相应的剧情,如听到葫芦说话,主人被吓到,然后开始深思葫芦的话等。最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刚才的对话中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学生抢着回答,还自觉加上了动作和表情,在不知不觉中讨论出了更加合理的表达范本。
创设表演情境,提升表达趣味。为提升第一学段学生语言表达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达所见所闻,抒发真实、朴素的感情。
教学《纸船和风筝》时,教师创设了如下表演情境。
大象伯伯知道了这件事,准备采访一下小松鼠和小熊。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大象伯伯、小松鼠和小熊,参照以下内容,表演采访过程。
大象伯伯:小熊,说说你发现纸船时的情形吧!
小熊: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象伯伯:小松鼠,说说你等待风筝时的情形吧!
小松鼠: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示:对话时要有眼神交流,要看着对方说话;回答时要这样开头——大象伯伯,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教师通过提供情境化的学习支架,让学生结合提示把自己要说的话讲给大象伯伯听,帮助学生建立了口头表达的对象意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鲜活。
明晰要求,注重规范表达。在教学中,教师相机引导、点拨是规范第一学段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方法。在学生语言表达不完整、不规范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完整、规范表达的具体要求,并用规范的语言帮助学生矫正,以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教学《恐龙的灭绝》时,学生能够根据看过的动画片中的情节说出恐龙的部分特点,如霸王龙勇猛高大、翼龙会飞等,而无法完整地说出恐龙的特点及恐龙灭绝的原因。基于此,教师要把恐龙生活时代的信息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从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随后,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做出的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七种猜想——行星撞击地球、火山大爆发、气候变迁、大陆漂移、下酸雨、自相残杀、地球磁场变化,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哪种猜想最合理,并给出理由,最终教师点明恐龙灭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环境变化使它们无法生存,使它们互相残杀,但是恐龙灭绝的具体原因还需要继续考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讲一遍,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