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教材自然单元转化成学习单元

作者: 廖菁

如何将教材自然单元转化成学习单元0

这里的“自然单元”指教材固有的单元结构及内容。“学习单元”指打破固有单元结构,按照一定的逻辑(如大概念、大主题、大情境、大任务等),将固有单元内容依据设定的单元学习目标进行整合后形成的单元结构及内容。整合之后,教师根据目标创设情境、搭建支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发展学习能力。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去哪里?——思考学习目标

聚焦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教材的每个单元看成一个整体,统筹设计教学目标,是自然单元转化成学习单元的第一步。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它顺承了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连续观察、写好观察日记的能力。本单元阅读和表达的要素高度一致,即阅读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表达促进更好的阅读。

为了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笔者制定了以下单元教学目标。①阅读目标: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开展有组织的合作对话,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生动,感受作者观察的连续、细致。②表达目标:学生能进行连续观察,能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所得,并寻求反馈。

基于本单元语文要素拟订的单元目标从关注每课知识点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这样的目标有利于把零散的单元学习素材构成整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本单元编排的课文中,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和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都可以看作观察笔记,文章内容都是作者细心观察所得,特别适宜于学习“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生动,能感受作者观察的连续、细致”。基于此,笔者将本单元的核心任务设计为“编辑出版班级创意观察日记专刊”。

二、怎样去?——思考学习路径

有了明确的核心任务,接下来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为自然单元转化成学习单元提供路径。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导下有效的情境创设类型有六种——生活情境、社会事件情境、艺术情境、模拟联想情境、实验情境、问题情境。我们可以根据核心任务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情境创设类型。

“编辑出版班级创意观察日记专刊”任务涉及多个语文要素,“连续观察”是其中之一。围绕“连续观察”这个要素,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单元内容、学情、目标,将自然单元转化为学习单元,如创设“为《班级创意观察日记专刊》征稿”的生活情境,并设计四项学习子任务。

子任务一:争当大自然的观察记录员。在单元学习开启两周前,笔者要求学生选定观察对象,持续观察、记录其变化,并附上图画或照片。

子任务二:举办班级专刊稿件征集发布会。发布会前,学生自制主题海报,自拟宣传口号,营造征稿氛围。发布会中,学生分享前期观察的成果,通过自主研读习作要求,合作制定专刊征稿标准:①细致观察,准确表达;②持续观察,展现变化;③多角度观察,生动表达;④妙用修辞,抒发情感。发布会后,学生依据标准修改前期所写的观察日记。

子任务三:跟着名家学观察。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本单元课文,跟着名家学方法,并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写作、修改观察日记。这是本单元达成阅读目标最重要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照自己所写的观察日记,发现连续、细致的观察是准确、生动表达的基础,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观察日记的写作、修改之中。

子任务四:观察日记秀一秀。整理观察日记,编辑专刊。笔者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习得的写好观察日记的好方法,在分享与评价中持续修改观察日记,最后编辑、整理、装订成册,完成单元任务。

四项任务紧扣教学重点“连续观察、准确表达”,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在子任务的层层推进下,找到连续、细致观察与准确、生动表达之间的联系,顺利达成阅读目标与习作目标。

三、怎样更好地去?——寻找合适的学习工具

找到合适的学习工具是让四项任务落地的根本保障。就本单元教学而言,任务支架是较好的学习工具。

常见的任务支架有例文支架、图表支架、关键词支架、建议支架、问题支架等。上述四项任务可以分别选用不同的支架,如“跟着名师学观察”的第二站是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我们可以选择搭建问题支架(以学习单的形式呈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具体包括以下两项活动。

活动一:联想想象,绘制地图,向法布尔学习观察方法。笔者以“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记录的?”为问题支架,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绘制住宅地图,在主动探究中达成阅读目标,习得名家的观察方法。本课要着重学习两种方法。第一,多角度观察,即循着作者的观察视角展开联想,绘制蟋蟀“住宅”地图,关注“住宅”内部的结构、选址周围的环境以及挖掘的隧道的特点,感受法布尔的观察是细致的。第二,长时间观察。蟋蟀从“秋天初寒”的时候开始“盖房子”,一直到冬天,作者仍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不难看出蟋蟀建造“住宅”的时间跨度长,这说明法布尔的观察是持续的、不间断的。

活动二:对比思辨,迁移写法,向法布尔学习表达技巧。这篇科普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蟋蟀的“住宅”写得生动、有意思。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指向表达的问题支架:“法布尔是怎样将观察所得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的呢?”在问题支架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受到作者用词的严谨,体会到作者表达的准确;通过对比思辨,感受到文中拟人句的精妙,体会到作者表达的生动;通过仿写,将连续、细致的观察所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了迁移运用,达成了表达目标。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