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作者: 胡艳虹

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训练0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零碎的写作技巧的指导,而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这样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一、搭设思维支架,从整体上深度立意

有支架支撑的思维是有结构、有逻辑的。在审题立意训练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审题立意的思维工具,如概念图、鱼骨刺图和PMI(三视角思维支架)等。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出思维支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审题立意中的整体立意、深度思考及理顺逻辑等要求。

下面以2021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例,介绍思维支架对学生审题立意的帮助。

教师出示审题立意思维支架——第一步,初读材料,勾画主旨句;第二步,回读材料,理解关键词;第三步,细读材料,理顺关系——以此规范学生审题立意的思维步骤,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回读和细读材料,深入理解题意,整体把握题意。

学生根据思维支架进行审题立意的过程如下。“初读材料,勾画主旨句”环节,学生找出了主旨句“一切从实际出发”。“回读材料,理解关键词”环节,学生依托“大禹治水”和“左宗棠不向科举问前程”两个事例,理解了关键词“实际”和“出发”的内涵,即“实际”是指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任务,能分析当前形势,找出内在规律,明确影响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出发”是指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方式方法,实施恰当、有效的行为举措等。“细读材料,理顺关系”环节,学生发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应做到根据实际理性思考、扬长避短,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深挖“一切从实际出发”行为背后的思维品质,学生发现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具备善于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灵活地考虑问题、应对变化等思维品质。

教师搭设思维支架,帮助学生有效解决了因为审题立意时逻辑思维能力缺乏而导致的审题偏狭、关键词理解泛化、思维碎片化等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审题立意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找出材料与观点对应的逻辑

整体立意和材料支撑是作文评分标准中的两项重要内容。支撑材料应呈现前提、认知、行为、结果四要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材料与观点有逻辑地对应起来,灵活地对原始材料进行剪裁和完善,以保持思维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笔者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写作中1名学生在材料支撑方面的表现为例,对材料的改进做具体分析。该学生先写李冰遇到的一个大麻烦“无法修起都江堰在岷江中的主体”,接着写他没有采取江心抛巨石的老办法(因为巨石必将被涛涛江水冲走),而是提出砍伐蜀地常见的竹子做巨大的笼子,将巨石放入笼中后投入江心,从而使都江堰得以成功修建,最后点明都江堰工程的重要意义。

这个材料支撑有缺陷,缺乏认知要素,即蜀地的“实际”是什么没有写明,对其特征、规律没有分析。作文主旨句中的关键要素“实际”没有具体支撑,导致“行为”要素成了“无水之源”,材料与观点对应的逻辑不完整。

在议论文教学的材料支撑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表格(如下表)引导学生思考作文主旨句中的关键要素,并在叙述材料时有意识地强化表达的逻辑。

学生根据表格思考后,在支撑材料中先补充了“岷江落差之大,水速之快,在秦地闻所未闻”等情况,再交代李冰的具体做法,最后点出“立足实情,使得李冰克服了困难,成功筑成‘金刚堤’。这一带的水旱灾区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这样修改以后,材料支撑恰当,并且与四个关键要素一一对应地呈现,条理清晰,丝丝入扣。

三、设计推理、抽象分析的思维活动

为了解决学生在分析论据过程中出现的“无分析”“伪分析”“错分析”等问题,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两个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打通二元逻辑思维型新材料作文中两个关键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挖掘思想基础”的方法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入分析;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分析思想基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方法进行“由个性到共性”的推理和抽象分析,最终达到由事到理的分析效果。

比如在以“唯有内心宁静,方可致远”为主旨句的材料作文训练中,学生对费孝通的事例进行了恰当的叙例写作——先总写他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坚持回国效力,扎根社会基层,了解社会问题,寻找解决路径的理想追求,再分述他在不同历史时期遭遇的人生变故及其始终不曾间断地进行田野调查和内心修炼,最后写他获得了赫胥黎奖章(国际人类学的最高学术荣誉奖)。

叙例后,教师运用以上两种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内心宁静”与“致远”之间逻辑关系的思考。学生通过“由现象到本质”“由个性到共性”的深入推理和抽象分析的思维活动,写出了对论据的分析——“费孝通内心宁静是他单纯笃志、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表现。正因为内心宁静,他在选择志向时动机纯粹,目标明确;在遭遇意外时能够‘不以己悲’,排除干扰;在功成名就时‘不为物役’,不慕名利。因而他能够脚踏实地,执着坚定,行稳致远。”这个片段理顺了“内心宁静”与“致远”之间的逻辑关系,展现了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

(本文系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初中生逻辑思维培养的语文读写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C045)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