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 提升音乐素养

作者: 田清

《键盘与幼儿歌曲伴奏》是整合三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所形成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具备基本的识谱视唱和分析乐谱的能力;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能弹奏简单钢琴乐曲;积累C大调和F大调儿歌的伴奏音型,并能为C大调和F大调儿歌编配简单伴奏;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技巧,能声情并茂地弹唱儿歌。为有效达成以上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多元评价。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衔接

首先,注重乐理、弹奏与视唱的横向融合。教学前,笔者结合中职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整合《乐理与视唱》《键盘与幼儿歌曲伴奏》《歌唱与幼儿歌曲弹唱》教材内容,编排成钢琴声乐基础篇、C大调儿歌篇、F大调儿歌篇三个教学模块,共计50个任务,每个任务按照“一个知识点、一个技能点、一个案例、一个应用”逐一推进,力求做到融会贯通、简明易懂、操作性强。例如,学习半分解伴奏音型时,先学习C大调和弦第一转位的知识,然后尝试用跳奏法弹奏C大调正三和弦原位和第一转位的半分解形式,再结合儿歌《开火车》伴奏案例,在识谱视唱、曲谱分析中理解半分解伴奏音型的应用特点,并进行弹奏训练。在训练中,学生掌握了和弦第一转位的知识,理解了跳奏法弹奏半分解伴奏音型能够表现《开火车》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积累了儿歌常用伴奏音型。

其次,强化不同阶段学习内容的纵向衔接。教学内容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地呈现,既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确保学生的低阶能力逐步转化为高阶能力。例如,附点八分音符的弹奏对中职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第一阶段钢琴基础学习中,先学习附点四分音符的弹奏、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长,这些知识和技能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有利于他们感知附点节奏的特点;在第二阶段C大调儿歌的学习中,除了弹唱有附点四分音符的儿歌,强化附点节奏的稳定性外,再增加时值较短的附点八分音符的儿歌(如《滑滑梯》等),提高学生右手弹奏附点的准确性、稳定性;在第三阶段F大调儿歌的学习中,通过训练带有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伴奏音型,使学生的左手也能准确把握附点时值。

二、任务驱动,助推学习方式转变

教师以兴趣为突破口,创设了“看—做—练—传—评—改”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例如,教学一年级钢琴基础模块中的连音奏法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观摩幼儿园儿歌教学案例《雪花和雨滴》,《雪花和雨滴》是一首抒情性非常强的儿歌,右手旋律弹奏用的是连音奏法,左手全分解伴奏音型也用的连音奏法。直观感受连音奏法,有利于幼儿有感情地连贯地演唱歌曲,强化成果目标意识。然后,笔者让学生结合《拜厄》连音奏法练习曲做识谱视唱练习,在练习中学习二分音符和连音线知识,再结合连音奏法练习曲训练连音奏法技能。学生熟练后,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提交弹奏视频并完成音符和连音线记号知识测试。小组内线上投票、线下交流评议,教师适时在线上留言,或在线下点对点指导,学生的问题得以及时改进。

三、多元评价,提升音乐素养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笔者基于这三个方面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方式,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校评价和实习单位评价相结合,为每名学生建立数字成长档案,以落实学生增值评价。成长档案袋中既收录了学生出勤打卡数量、作业提交数量和质量、在线课程学习时长、在线理论知识测试成绩、小组PK结果、组内评价结果等过程性评价资料,也收录了期中、期末技能测试和乐理考试成绩等终结性评价资料,还收录了幼儿园音乐见习、实习活动的过程性资料。

笔者针对重构的三个模块的50个任务,收集相应的评价资料。学生完成一个任务,笔者便颁发一个任务证书。学生集齐一个模块的任务证书后换发相应的模块证书。例如,钢琴基础学习完成后发放钢琴四级证书,C大调儿歌学习完成后发放C大调儿歌弹唱证书,F大调儿歌学习完成后发放F大调儿歌弹唱证书。有了增值评价,学生的成长看得见、摸得着,学习的主动性更强。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