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课标 打造优质课堂

作者: 王艳芳

践行新课标 打造优质课堂0

以生为本教学思想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如何打造以生为本的优质美术课堂呢?笔者以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分割与组合》的教学为例具体说明。

《分割与组合》是教材《重复与变化》《分割与变形》的后续,重复、分割、变形、组合等都是美术创作的入门知识。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学情和美术课程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能够观察生活中经过分割或组合的物体,理解这些物体是如何被分割、被组合的,讨论分割与组合后的局部与整体关系,以及前后美感的异同;②能够观察通过分割或组合而成的物体特点,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③能够理解“美源于生活”的含义,体会“创造美的灵感源于生活”。

一、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认识与理解

在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美术作品的“分割与组合”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涂色技术,将教材中的作品《有烟囱的房子》《穿鞋》《西域祥云》的各部分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学生稍加比较,即可通过不同颜色发现这些作品运用了分割和组合手法。

五年级学生虽然初步具备了独立审美的能力,但对作品元素还不是很敏感,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将有关作品中的构图元素一一“抠”出来,指导学生分析这些元素的象征意义或指代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把象征意义和指代意义综合起来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大体明确作品的意义或内蕴。比如,笔者从《西域祥云》中“抠”出白色的祥云、黄绿相间的草地、西域特色的建筑物和悠然吃草的牛羊等,要求学生从构图元素中分析作品内蕴。经过同桌互学、小组探究,学生明确:《西域祥云》形象地展示了西域地区美好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西域地区人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最后,笔者借助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幅运用组合与分割手法创作的建筑作品,让学生从分割、组合的角度,以及构图元素的角度鉴赏这些作品。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就从作品中找出作品组合、分割的部分,并能从构图元素上鉴赏建筑作品的美和意蕴。

二、搭建美术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为了让学生感知分割与组合就在我们身边和“美源于生活”这个基本理念,笔者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物体中寻找案例,理解分割和组合的意义和作用。如教室里悬挂的五星红旗就是由红色色块的长方形和黄色色块的五角星组合而成的,人的脸部是由鼻子、嘴、眼睛等器官组合的整体,璀璨的夜空是由月亮和其他无数颗明暗不一的星星组合而成的,漂亮的花朵是由数量不一、形状相似的花瓣和花心组合而成的,等等。这些生活实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平面图像分割时,笔者借助一张笔者创作的风景画作品讲解如何根据图像内容进行分割(如图1)。

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该风景图是由山、树、房子、地面等元素组合而成的,即整体①;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这幅图左右分割,就可以以黄色的树为界线分割出②和③两幅图,如果上下分割这幅图,则可以以山或山脚为界线分割出④和⑤两幅图,如果从上下、左右的角度分割,则可以分割出⑥⑦⑧⑨四张图画。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将分割后的图画跟整体①比较,学生发现分割后的图像各自独立成景,另有一番风味。以此为例,笔者让学生思考其他分割方式,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以斜线分割整体①,将山与其他景物分割开,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曲线分割整体②,将山、树与房子分割开。最后,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些是成功的分割,哪些是不太合适的分割?这样教学,学生对组合与分割理论理解得更深刻了。

为了强化学生对组合的认知,笔者将学生熟知的七巧板作为教具,辅助讲解平面图像的组合。首先,笔者讲述了七巧板的历史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激发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给学生出示由七巧板组合而成的天鹅,农夫和兔子图案(如图2)。接着,笔者让学生想象:通过七巧板,你还能自由组合成哪些动物或物品?学生热情很高,有的学生拼出书桌,有的学生拼出大树,还有的学生拼出扇子。

为加深学生对组合的印象,体现学以致用,笔者出示一个乒乓球和一个五角星,要求学生借助组合表现某一事物。经过同桌互学,学生将乒乓球和五角星按照不同的方位组合成不同的事物,如雕塑、内角圆等。一名学生想象独特,将乒乓球和五角星涂成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和星星,再巧妙组合,将抽象的时间变化——白天、黄昏和夜晚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图3)。

三、学科融合,拓展课堂所学

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科渗透,在讲完分割和组合知识之后,笔者将美术课上组合与分割的知识与语文知识对接起来。首先,请学生回顾语文课上教师所讲的汉字构成方式——独体和合体,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独体字和合体字,然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如图4所示的分割与组合的案例,将合体字分割成独体字(这不是汉字的构成规律,笔者这样设计是为了强化美术课上的分割理论),以巩固合体字的分割与组合的规律。

最后,笔者让学生根据图4内容,列举通过组合和分割而成的汉字。学生兴致盎然,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运用汉字的组合规律举出了诸如“小—土—尘”“木—可—柯”“工—凡—心—恐”等合体字;有的学生借鉴美术课上的分割知识列举了诸如“晶—日—日—日”“基—其—土”“础—石—出”等字。

通过这样的学科融合教学,学生不仅巩固了分割与组合的美术知识,还感受到汉字的分割与组合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教学小结环节,笔者按照教材中的学习建议和拓展提示,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学习生活中有关分割与组合的事物,尤其是其他学科中具有分割和组合相似特征的事物,以提高艺术素养。

(本文系2022年“学习新课标  践行新理念”主题征文获奖作品)

责任编辑  吴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