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歌学习中感受美

作者: 张春霞

在民歌学习中感受美0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能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现在的小学生对民间音乐知识知之甚少,普遍认为民歌很“土”,学习民歌的兴趣不高。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发现民歌的美,进而热爱民歌呢?笔者以河北民歌《对花》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视听结合,感受民歌的韵律美

音乐是听觉艺术,民歌节奏欢快、韵律优美,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民歌,感受民歌的节奏和韵律,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民歌的积极性。

《对花》是一首经典的河北民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首小调。歌曲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给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戴大红花欢庆胜利的热闹场面。歌曲中有鲜明的北方民间音乐特点,如上滑音、前倚音等音调,歌词中的“衬词”,以及前两句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等。这首具有说唱艺术风格的歌曲,旋律欢快流畅,歌唱者以互相问答、对猜花名的方式演绎朴素的农村生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充满生活情趣的意蕴,笔者引导学生分“视听—心听—赏听”三步进行民歌欣赏。

首先,笔者播放了以民歌《对花》为背景音乐的河北秧歌舞表演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对花》欢快流畅的旋律。秧歌舞欢快、热烈的场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河北民歌欢快的特点。视听结束,笔者提问:“秧歌舞跳得很好,但没有歌曲的配合,跳舞的人就不能整齐划一了,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这首背景乐曲?”学生齐声回答“想”。显然,学生对后面的新歌教学开始有所期待,这种期待正是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所在。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心听”《对花》。所谓“心听”,就是让学生从音乐元素入手,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律。笔者播放歌曲《对花》前提示:“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秧歌舞的背景乐曲《对花》,从音乐元素的角度,如音速、力度、音强、音调、情绪等任意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学生紧闭双眼,用心聆听。听完歌曲,学生思考片刻,即能从不同的音乐元素角度说出《对花》的特点。这一教学环节基本达到了让学生总体感知歌曲特点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感受《对花》的魅力,笔者引导学生“赏听”《对花》。“赏听”是在学生能够唱准歌曲后进行的赏析性聆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聆听。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别从歌曲的衬词、问答对唱形式、装饰音唱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基本理解了民歌中衬词、装饰音对抒发情感的作用,也明确了问答对唱源于生活实践这一民间音乐常识。

二、借助音、词,感受民歌地域特色美

民歌的歌词基于地域语言表达习惯,旋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何发现民歌词、曲蕴含的地域特色美呢?

上滑音、前倚音是民歌常用的音乐记号,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手势动作引导学生快速掌握音乐记号的唱法。教学《对花》时,笔者要求学生在弹奏钢琴的同时模唱,学生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做了开嗓练声准备。学生模唱后,仍然难以分清上滑音、前倚音,于是笔者让学生伸出食指,在唱上滑音时向上缓缓滑动食指,唱前倚音时向下快速滑动食指,将重音落在后面的主音上。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笔者指导学生随琴练唱,唱准这两个音乐记号,要求学生在处理“哎”时唱够八拍,如此,气韵才能保持连贯。

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创作者在创作中多定字取音、以曲就词。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分析歌词中的一问一答和衬词,归纳出民歌的一般特点——对唱的演唱形式和衬词的运用。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出示《对花》词谱,引导学生分甲、乙角色按曲谱节奏对读问答部分。通过角色问答,学生明确:这种一问一答的演唱方式就是对唱,也叫对歌,是民歌演唱的一种常见形式。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寻找歌词中的衬词(如“七拨弄东采东采、八拨弄东采东采、得儿色,得儿弄东采东采”等)。经过笔者点拨,学生在反复试唱中认识到这些衬词模仿了锣声和鼓声,不仅能表现出歌唱者嬉戏、逗趣、快乐的心情,还渲染出热闹的气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对比试唱,感受民歌的风格美

会唱某一首歌曲并不意味着唱得准、唱得好,民歌演唱也是如此。要唱好民歌,演唱者除了准确把握民歌特色,还需在演唱中突出民歌独有的情感,用合适的音速、力度表现歌曲。

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试唱《对花》,再播放歌曲《对花》,并提问:“结合自己的演唱,请大家揣摩原唱在情绪上和我们唱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再次闭眼聆听。听完歌曲,有的学生说“原唱速度较快,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我们唱得较慢,不能很好地体现欢快的情绪”;有的学生说“原唱唱到问句时力度稍弱,上滑音圆滑、轻快、上扬,表现了问题的神秘,我们演唱时没有处理好上滑音”;有的学生说“原唱答句的力度较大,唱出了肯定、自信的语气,我们唱的力度不够”。在指导学生演唱衬词时,笔者用弹舌打“得呢呢”的方式反复范唱衬词“得儿色”,让学生明确弹舌打“得呢呢”这种民歌常见的唱法更能表现歌唱者欢快的情绪。最后,笔者让学生尝试用弹舌打“得呢呢”的唱法唱衬词部分,经过反复练唱,学生不仅掌握了这种唱法,而且从衬词的演唱中感受到了民歌的风格美。

民歌与舞蹈相结合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特征,舞蹈作为艺术的特殊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观,民歌与舞蹈结合能很好地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教学《对花》时,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河北民歌与秧歌舞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地域特色,笔者在给学生讲解秧歌舞的基本步法“十字步”的同时,利用手绢、红绸演示秧歌舞的主要动作,如挽花、晃手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后,笔者再次播放河北秧歌舞《对花》视频,让学生模仿视频自主练习舞蹈动作。

为让学生掌握《对花》的节奏,理解借助乐器烘托气氛的作用,笔者提示:“我们用舞蹈表现了战斗英雄、劳动英雄的快乐心情,为了更好地渲染他们受表彰的热闹场面,还可以用打击乐器伴奏来表现。”然后,笔者借助多媒体出示打击乐器的节奏(如下图)和打击乐器锣、鼓(锣、鼓等打击乐器是民间音乐常用的伴奏乐器,多用来烘托热烈、欢快的气氛),要求学生对照打击乐器的节奏在书桌上模拟敲鼓,用拍手方式掌握锣的节奏。最后,笔者指名学生在衬词“七拨弄东采东采、八拨弄东采东采、得儿色,得儿弄东采东采”部分加入锣、鼓伴奏,效果很好。

唱、舞、奏的结合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唱、舞、奏中体会到河北民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感受到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  吴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