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策略例谈
作者: 汪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估算问题的开放性较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结果通常不是唯一的。合理地运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如何进行有效的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
联系生活,选择估算教学素材。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学生估计出自己1分钟内能写多少个字,就可以估算出写一篇作文大约需要多长时间,从而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做作业的时间。教师可以选择鲜活的生活素材教学估算,引导学生理解“大约”的含义,建立估算意识。
例如,教学“四舍五入”的估算问题时,笔者结合水果店购买水果的情境,设计了如下三个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精算走向估算。①张阿姨要购买320千克苹果,每50千克装一箱,可以装满几箱?②若要将这些苹果全部运走,需要几个箱子?③苹果每千克2.8元,张阿姨购买这批苹果大约需要多少钱?对于问题①,学生通过计算来分析,由“320÷50=6箱……20千克”得出可以装满6箱,剩余的20千克装不满一箱,可以舍去。对于问题②,学生分析:装满了6个箱子,还余20千克苹果未装,还需要1个箱子,共需要“6+1=7”个箱子。对于问题③,学生很快列出算式,但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结果。笔者乘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大约”的含义,归纳出“大约”就是“接近”“大概”“不精确”的意思。笔者还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学生立即提出把2.8看成3,用320乘3得到960元的估算方法。教师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教学估算,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问题,自然而然地走向估算。 转换情境,理解估算的必要性。由于思维惯性,学生往往不喜欢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问题情境对估算必要性的体现不足。鉴于此,教师要创设具有开放性的现实问题情境,让学生无法运用精算解决问题,而必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从而体会估算的价值。
例如,教学“够不够”的估算问题时,笔者先呈现问题“我的网店上午接了279个订单,下午接了395个订单,今天准备600张快递单够吗”,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学生虽然尚未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但能想到用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进行试算,进而发现250与350的和就已经达到600了,279与395的和自然比600大。于是,学生肯定地得出“600张不够”的结论。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发现精算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可以用估算来解决,估算时,“往小估”都不够,实际上一定不够;反之,“往大估”都够,实际上肯定够。这样,学生达成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目标,培养了估算能力,发展了数学思维。
方法多样,合理使用估算策略。估算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决策略和方法,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估算过程的统一,只要学生估算的方法合理,能够有效指导生产、生活实践,就是好的估算方法。
例如,教学估算问题“护眼灯166元,吹风机225元,空调扇558元,妈妈购买这三件商品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时,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两种估算策略:一是把三件商品的价格“往大估”,即将166元看成170元,将225元看成230元,将558元看成560元,由“170+230+560=960”得出妈妈大约要准确1000元;二是把558看作600,225和166的和不超过400,两部分相加不超过1000,所以妈妈大约要准备1000元。学生发现,虽然估算策略不同,但两种估算方法都合理,都能有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到解决这样的问题要“往大估”,增强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意识。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