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句教学“三部曲”

作者: 何效 杨美芳

比喻修辞格作为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手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观潮》中的句子为例,阐释比喻句教学的“三部曲”。

一、摒弃模式思维,理解句子大意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用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教学比喻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以《观潮》中的三个比喻句为例。

例1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例2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例3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常常用“生动形象”等词来形容比喻句的修辞效果。实际上,比喻句的作用远远不止“生动形象”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摒弃这种模式化的思维,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是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整体内容是描绘钱塘江大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三个比喻句描述点的差异。学生分析每个比喻句所描述的具体情境,概括每个句子的主要描述角度。如,例1描述的是远处浪潮的特点,例2和例3描述的是近处浪潮的特点。通过进一步阅读和分析文本,学生可以发现,例2偏向静态描写,重在表现浪潮的高度;例3偏向动态描写,重在表现浪潮的速度。

二、深入剖析喻体,挖掘想象空间

喻体是比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喻体,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喻体的特点,进而深入地理解比喻句的含意。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喻体,如例1中的“一条白线”就是喻体,代表远处的浪潮。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想象喻体的特点。对于“一条白线”,学生想象它的颜色(白色)、形态(细细的、长长的、静止不动的)、质地(生活中见到的线柔软无力,不结实)等特点,并在全班分享与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想象出的喻体特点与原文中的描述相结合,分析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喻体。大部分学生发现,例1中的“一条白线”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远处浪潮的形状和颜色,还暗示了浪潮的细小和微弱,与后文浪潮逐渐增强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对另外两个句子喻体的分析,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有的学生感觉例2中“两丈多高的水墙”很刺激,因为这么高的浪潮铺天盖地奔涌而来,场面非常壮观。有的学生认为例3中“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让人感受到浪潮声势浩大、来势凶猛、不可阻挡。通过分析和想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替换活动,让学生把上述三个比喻句换成非比喻句进行比较。如:

换例1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细细的白色浪潮。

换例2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浪头越来越高,大概有两丈多高。

换例3  浪潮越来越近,越来越快,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通过比较品读,学生发现替换后的三个句子读起来很平淡,而课文中的三个比喻句读起来很生动、形象,赋予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感悟表达效果,提升语言素养

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其中,“相似点被称为比喻的灵魂,是比喻存在的基础,是沟通本体、喻体的桥梁”[陈昌宁,《从相似点看比喻与比较的区别》,《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有助于学生体会比喻独特的修辞效果。

具体来说,例1是借喻,本体“浪潮”不在本句中,而在前面句子中,我们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浪潮”与“白线”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但有相似之处:二者细长细长的形状相似,雪白的颜色相似,它们都不会对人构成威胁。作者把远处的浪潮比作白线,描述它是那么纯洁、那么纤细,展现的是一种温柔、纤弱的秀美。例2描写“再近些”的浪潮,从例1到例2,作者通过由线到面的描写凸显浪潮之高。随着浪潮高度增大,危险也增加了。作者用“形成”一词连接本体“白浪”和喻体“水墙”,构成暗喻。“形成”一词用得很巧妙,定格了钱塘江浪潮与众不同的高度,凸显了钱塘潮江浪潮的一“奇”——潮头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浪”与“墙”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二者的相似点是高耸、陡峭,借助它们的相似点,学生可以想象近处的钱塘江浪潮浪头高、气势大、所向披靡等特点,从而感受其来势凶猛以及气势磅礴之美。

如果说例2是一张照片,侧重记录钱塘江浪潮的高度,例3则是一段视频,侧重记录钱塘江浪潮的速度,即钱塘江浪潮的又一“奇”——迅猛。这一静(照片是静态的)一动(视频是动态的)相得益彰。作者连用三个四字词语“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揭示本体、喻体的相似点,把钱塘江浪潮速度飞快、势不可当、所向披靡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例2、例3所展示的壮美与例1所展示的秀美形成鲜明对照,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学生发现,作者仅用三个比喻句就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浪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可见贴切的比喻是作者用心琢磨的结果。

在比喻句的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借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种所谓的“答题模式”进行简单讲解。教师必须抓住喻体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用心品味,以体会每一个比喻句的独特修辞效果,提高学生欣赏语言的水平。

(作者单位:何效,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杨美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严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