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整合教学策略

作者: 樊海涛

为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的情感内涵,笔者采用整合方式教学古诗,下面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的《示儿》《题临安邸》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释。

联系背景资料,初步领会情感。诗歌字字句句总关情,其情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诗人的情怀息息相关。《示儿》的作者陆游与《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都是南宋时期的诗人,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笔者设置两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一是布置预学单,让学生在预习时读通古诗,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并聚焦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查找有关“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等历史资料。二是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各组学生根据所查背景资料探讨诗人写作的缘由。有的学生说,陆游心怀忧国忧民之情,一直希望大宋军队能收复中原失地,可惜他到85岁还“但悲不见九州同”,所以给儿子写了遗训;有的学生说,林升生活在国破家亡的动荡年代,饱尝流离失所之苦,当他看到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是继续寻欢作乐时,他愤怒地在临安旅舍墙壁上写下这首诗。联系背景资料展开探讨,学生得以走进那个时代,感受陆游不见“九州同”而死不瞑目的“悲”和林升眼见“游人”“醉”而朝廷不思收复失地的“愤”。

比较人物形象,想象诗歌情境。在《示儿》中,陆游盼望“九州同”,但全诗没说九州为什么“未同”;在《题临安邸》中,林升直接揭示了原因,讽刺南宋王朝的达官贵人置失去的大片国土于不顾,整天沉溺于骄奢淫逸的生活。笔者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思考为什么有的人“不忘九州同”,有的人“忘记九州同”。笔者设置两个支架帮助学生开展比较阅读,想象诗歌情境,深化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支架一:播放宋金交战血流成河、百姓无家可归的影视作品,并用问题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是宋人,生活在沦陷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如果你是诗人陆游,一直积极抗金,盼望国家统一,可是屡遭主和派打击,你的心情怎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终前不说家长里短,不说子孙后辈,只牵挂“北定中原”,这是什么情怀?学生在描述沦陷区宋人屈辱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陆游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情怀。支架二:诵读《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诗句,描述、再现当时的景象,并与前面的视频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美丽的自然景观令王师权贵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他们奢靡享乐,把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百姓抛之脑后。有的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表现陆游不见“九州同”的悲情。在“铭记”与“遗忘”诗歌意境的鲜明对比中,学生为两位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所感动。

拓展同类资源,厚植爱国情怀。补充同类资源、拓展阅读内容是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有效手段。教学这两首诗时,笔者适时拓展爱国主题的古诗和现代诗,如陆游的《关山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引导学生加深体验感。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朱门沉沉按歌舞”(《关山月》)与“西湖歌舞几时休”(《题临安邸》),进一步认识到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腐朽;通过分析“将军不战空临边”“笛里谁知壮士心”“遗民忍死望恢复”等诗句,深刻认识到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百姓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通过拓展阅读同一主题的诗歌,学生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交流,爱国情感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

(作者单位:襄阳东津新区教育办)

责任编辑  严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