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
作者: 刘想玲汉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一种融绘画艺术、手工技艺于一体的刺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武汉关小学将汉绣融入美术特色课程,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汉绣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美术素养,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手工技艺。
一、构建课程
学校分三步构建课程体系。一是聘请专家团队共同研发课程内容,编写了《楚韵流彩·汉绣》校本教材,其中包括汉绣历史文化、各类汉绣材料的运用、花色设计与具体针法、汉绣审美与鉴赏等内容。二是聘请省级汉绣非遗传承人黄春萍作为客座讲师,定期开展“汉绣”培训活动。三是构建“汉绣”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①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汉绣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地域特色等;②技法训练部分,主要介绍基本针法,包括平针、锁针、打籽等基本针法;③图案设计部分,学习传统纹样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设计方法;④作品创作展评部分,主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小型汉绣作品。
二、实施方式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学校构建了“激趣启疑,目标初探”“导学启思,解疑自探”“精讲启悟,归纳探究”“拓展启智,实践再探”的“汉绣”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激趣启疑,目标初探。如,在教学基础理论课程时,教师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汉绣的起源、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汉绣艺术的兴趣与鉴赏能力,让学生掌握汉绣基本刺绣技法,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其民族认同感。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分别设置“激趣”和“启疑”环节。“激趣”环节主要是设置各种体验活动,如邀请学校汉绣班“小绣娘”走进课堂,请她展示绣制的汉绣作品,谈绣制过程和体会;让学生到学校汉绣馆用手触摸汉绣作品,感受绣线的质感、图案的细腻,通过直观体验加深他们对汉绣的认识;设置简单的汉绣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先让他们学习穿针、打结、起针、落针等基本技法,再让他们学习制作造型各异、图形可爱的小书签套。“启疑”环节是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教师设置的问题如下:汉绣为什么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哪些独特之处?汉绣图案中的每一个元素代表什么意义?如何理解其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汉绣有哪些新的应用场景和创新方向……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并整理相关笔记,以增进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导学启思,解疑自探。如,在实施技法训练课程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在汉绣中,平针和盘金的基本用法有何不同?你能举例说明它们在哪些图案中最适用吗”等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寻求答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学习路径,如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教学视频、与同伴交流讨论等,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在绣制《红花凤影》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在绣凤凰时没有设计好转换针法的路径,就会影响整体绣制速度。在对复杂图案的针法转换路径进行讨论后,学生一边实践,一边总结技巧和心得。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是如何提前规划好针法转换的路径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停顿;有的学生介绍了如何利用辅助工具(如针线夹)固定绣线,以便更快地进行下一针的绣制。
精讲启悟,归纳探究。在实施图案设计课程时,教师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汉绣图案,如牡丹、莲花、龙、凤等,精心设计讲授内容。学生发现,这些图案不但美观,而且蕴含“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意义。在讲解构图设计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相关问题,如“在绣制过程中什么环节最关键”。学生通过观察汉绣的针法和形成的图案发现,保持线条的流畅和均匀是关键,如果绣制者不熟练手法或注意力不集中,线条就容易扭曲或断裂。接下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图案设计的各个方面,如“这个图案的构图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图案的色彩搭配合理吗”等,要求学生完成一幅简单的汉绣图案设计,并绣制出来。之后,各小组学生梳理和归纳所学知识,展示自己的汉绣作品,并用写《我的汉绣日记》的方式分享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拓展启智,实践再探。在实施作品创作展评课程时,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汉绣节展评活动,让他们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有的学生在参展时发现,在绣《花中四君子》绣品中的假山时,运用平金夹绣的针法很美,但梅花花瓣和菊花叶没用分层破色,花蕊没用散光针和打籽针,整体作品表现就不够灵动。有的学生强调,兰草和菊花用滚针能突出细节,竹叶用斜平针更好看。之后,学生总结收获,表示“一针一线不仅展现了汉绣艺术之美,还锻炼了自己的细心和耐心”。此外,学校每学年组织相关活动:低、中年级学生参与绣书签、绣脸谱、绣小荷包等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活动;高年级学生参加绣制较大幅汉绣作品的活动,并将其中的优秀作品送到学校汉绣馆。这些拓展实践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汉绣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关小学)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