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
作者: 朱佳影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古诗词教学责无旁贷。
语文教师应立足新课标,积极探讨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和深度学习方式,真正将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帮助学生打开古诗词之窗,跨越千年去破译古人的语言智慧,触摸古诗词的审美文化。
一、诗里诗外悟人生哲理
打开书卷,云影共鉴,在唐诗宋词里行走,与古人对话,触摸古人的灵魂,感受诗人的智慧。经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
生活枯燥平凡,需源头活水灌溉。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诗的前两句让你想到怎样的一幅图”“前后联系起来,你觉得诗人想要表达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此时,我们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想自己的内心就是半亩方塘,有了天光云影、源头活水,人生的苦乐全在我们一念之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我们不打开眼界甘愿做井底之蛙,那么我们永远只会局限在一个方面、一个角度,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品读,也可以合作探究诗词的意思,画一画诗中的反义词,感受不同角度看庐山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提高思维品质。借助注释,学生直接翻译古诗,也许一时无法感受这首诗的奥妙之处,就像这首诗本身所含的哲理一样,需要我们置身庐山之外,才能感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好境界。学生跳出教室的狭窄空间,以敏锐的目光看人看事看未来,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事情的真相。
像这样富含哲理的诗词,课本中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词的文化内涵,感悟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绘声绘色强审美体验
空山鸟语,水流花开。在所有的艺术中,最能彰显美的莫过于诗词。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对诗词音韵、格律之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在教学中,小学生不需要对诗歌的“平仄、对仗”等作过深的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古诗《暮江吟》,教师可以以“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多维度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也可以以“观”为钥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绘制各式“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绚丽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还可以以“赏”为纽带,引导学生在多层次品读和想象中赏诗歌,感受诗歌表达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样的课堂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千年前残阳晚照的江边,“残阳西沉”“晚霞染江”的美尽收眼底,诗人漫步江边的所察所思也在学生心中撒下了审美的光芒。体验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和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古诗词往往留有空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古诗词进行再创作,如扩写、改写、续写等。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深入浅出扬报国之志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题是永恒的话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勇猛刚强的将士、为国捐躯的勇士和视死如归的壮士,也有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又报国无门的无奈之士。学生读这些诗词,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感受诗人对国对家的深厚情怀和爱国精神。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颂民族精神,赞国家情怀。王昌龄的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边远的塞外,北风吹雪,飞沙走石,边塞的恶劣环境没有阻止将士们的金戈铁马;明月边关,大漠孤烟,边塞的雄壮见证了壮士的马革裹尸。即便是诗人清楚地知道“万里长征人未还”,也还是希望自己像飞将军李广一样,“不教胡马度阴山”。将士们远离家乡、亲人,远赴万里英勇奋战,就是要实现守卫边关的爱国之志。第二首《凉州词》和第一首一样,抒发了一样的爱国深情,把我们带到了边塞。即便是柔弱的女子,在家国存亡之际,一样会变得坚强如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愿苟且偷生的骨气和气节跃然纸上。教学这组诗词,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找出三首诗的异曲同工之处,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高贵品格。
滚滚长江水,不乏爱国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是杜甫在叙述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跨越时空,奔赴诗人,课内与课外相贯通,以情激情,以诗解诗,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升华了情感。
四、风轻云淡见勤学之道
说起勤学之道,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劝学》。一个“劝”字统领全文,语重心长。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呢?让我们走进古代诗词,于云淡风轻处,感受古人勤学之道。
在教学中,教师由《劝学》打开话匣子,让学生搜索整理描写勤学的诗词,反复吟诵体味,摘抄整理,感受诗词中告诉我们的道理。按时间顺序进行梳理,从西汉时期说起,《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士人珍惜时间、发奋图强的誓言历历在目;唐宋之际,因为科举制度日趋完善,人民更加勤勉努力,“唐诗、宋词”就是最好的见证,短短的几百年,著名的诗词大家高频出现,而且千古流传;再到明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歌》让我们深思:“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些诗人词人要么像陶渊明一样“采菊”,要么像画家郑思肖一样“枝头抱香死”,守得高尚节操做一个君子。读这些诗词,学生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
五、耳熟能详鉴历史变迁
“文史相通”,诗词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朴素的情感在诗词中多有体现,也折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读诗,亦在读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们要通过那些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词,了解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以诗言志,以史明志。
在教学中,学生朗读杜甫的《忆昔》,教师可以穿插“开元盛世”的背景知识:唐玄宗登基后,以隋朝为鉴,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才有了唐朝国力的空前强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王朝更迭,岁月沧桑,统治者浑浑噩噩,最终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淹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管理者必须尊重人才。
在教学中,教师聚焦核心素养,带领学生举办诗词创作、朗诵等活动,深深体悟古诗词里的诗情画意、丰富哲理、爱国情、报国志,全面地了解古诗词的发展历程,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为成长为“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