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鉴赏在“三读”中走向深入
作者: 韩志勇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鉴赏是十分重要的。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怎样有效开展古诗鉴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鉴赏美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并感悟古诗内涵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赏读和疑读,能够让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走向深入。
一、品读:走进古诗意境
品读在古诗鉴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对古诗意境进行深刻领悟。学生在品读中能体会到古诗的音韵与律动,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与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古诗的形象、感情、语言等,使他们在反复朗读揣摩中逐步走进古诗的意境之中。
《登高》教学片段。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登高》这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首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谁愿意说说?
生1:我觉得这首诗很忧郁,诗人好像很孤独。
师:你提到了诗中的孤独情感。那么,你认为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
生1:因为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周围只有猿猴的声音,没有人陪伴他。
师:那么,除了“孤独”,你们还能感受到其他的情感吗?
生2:诗人对人生和社会有很多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师:是的。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那么,请大家继续深入品读这首诗,然后我们一起逐句讨论。
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师:我们来看下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这句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3:我觉得诗人感到自己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常年漂泊在外。此外,他还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只能一个人登台观赏秋景。
师:你的理解非常正确!这句诗中的“万里悲秋”和“百年多病”都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身体不适之感。通过这种细腻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中领悟古诗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放手让学生朗读古诗,能够让他们体会古诗的音韵。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去体味古诗的形象、感情、语言,让他们在反复朗读揣摩中逐步走进古诗意境之中。最后,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反思诗人的情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二、赏读:分析古诗修辞
赏读就是分析、领悟古诗的艺术手法。欣赏古诗的修辞手法对领悟诗歌的意蕴至关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古诗中的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辨析,使学生明白它们在表达情感、刻画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
《将进酒》教学片段。
师:李白的《将进酒》以其奔放雄浑的风格和豪放不羁的情感而著名。现在,请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感受一下其中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之后,你们觉得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是什么?
生1:我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由和豪放的向往。
师:非常好,你的感受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首先,我们来看这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这句诗里,李白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2:这句诗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黄河的水比喻成从天上流下来。
师:李白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黄河之水描绘得极为壮阔。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在表达情感、刻画形象和渲染气氛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3:我觉得通过夸张的手法,李白表达了自己豪放不羁的情感,同时也刻画了黄河的壮丽景象。这样的描绘让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师:这样的描绘确实突显了李白的豪放情感和诗歌的奔放风格。同学们还有其他的问题或者感受吗?
生4:我觉得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黄河的水一去不复返,正如人生的时光无法倒流。
师:李白通过这种修辞手法传达出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以黄河的形象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分析一下其他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又是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
师生共同分析其他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借代等,深入探讨其在表达情感、刻画形象和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
以上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揣摩诗歌的主题与感情;接着,教师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诗歌中的夸张及其他修辞手法,促进学生对古诗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赏析古诗,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促进他们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疑读:理解古诗内涵
疑读就是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领悟古诗。在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引导他们领悟古诗的主题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意义。
《琵琶行》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琵琶行》这首诗,接下来,请大家分组讨论并提出疑问,看看这首诗中有哪些不明白或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
生1:我对琵琶女的音乐曲调变化和情感经历很感兴趣,想知道这与她的生活经历有何关联?
师:非常好的问题!请各小组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寻找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和生活经历,尝试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任务。
生2:我们通过分析琵琶女的琵琶曲调变化,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和悲愤曲。我们发现音乐曲调与情感经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前奏曲代表琵琶女生活的低沉和抑郁,欢乐曲则表达了她春风得意的时刻。
师:你们找到了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和生活经历与琵琶曲调之间的关联。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诗歌对琵琶女身世的描写,是否与全文的主旨思想有某种联系?
生3:我们发现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身世经历都是由盛转衰的过程。白居易在诗中也提到了自己经历的坎坷,所以描写琵琶女的身世更能够照应诗歌的主题。
师:非常好,你们通过比较作者与琵琶女的身世经历,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接下来,各小组继续提出疑问或解答其他问题。
生4:我们想知道白居易为什么会在第一次见到琵琶女后就泪洒青衫?
师: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大家可以从白居易和琵琶女的遭遇入手,探讨他们的相似之处,试着从诗歌中找到答案。
生5:我们发现白居易和琵琶女的遭遇都很悲惨,都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们都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他们在相遇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交流。
师:你们找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通过分析两者的遭遇解释了白居易泪洒青衫的原因。最后,我们把目光聚焦诗中的景物。诗中描写了多处景物,它们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生6:我们发现诗中的景物描写叠加在一起,更能够体现诗歌凄美哀怨、满溢情感的意境。比如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描绘小草、树叶等微小的事物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这些景物描写让诗歌更加生动。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激励学生质疑、探究和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价值观念、社会意义。学生通过对琵琶女琵琶曲调的变化进行分析,把它划分为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发现音乐曲调和情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前奏曲代表琵琶女人生的低沉抑郁,欢乐曲代表琵琶女的春风得意。这样的教学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信息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将品读、赏读与疑读三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对古诗意境进行深刻认识与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