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联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晏玮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群文联读策略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够突破仅侧重单首诗歌讲解的约束,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学习视野,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发展。通过将不同诗词联系起来阅读,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挖掘并领会诗歌间的共通之处及其各自的独特韵味。此外,联读法还唤醒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探求欲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学体验,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组诗联读:在深入剖析中把握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联读法的运用是十分灵活且多元的。我们不仅可以选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进行联读,感受诗人个人的风格演变和情感深度;也可以选择同一题材的诗词,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诠释和表达;甚至可以将同表现手法的作品联读,深入挖掘某一手法在诗词创作中的意义。为了确保联读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根据古诗词的教学需求,灵活选择联读的组合方式。通过这种灵活的联读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诗词内涵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比较分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对古诗词的学习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人生观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山居秋暝》为例,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多感官体验,深度品味
首先,学生初读《山居秋暝》后,我要求他们圈画出诗中的景物描写。然后,我引导学生展开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深入品味诗中的意象和“诗中有画”的特色。我提出问题:“一个秋日雨后的傍晚,你漫步在山间小道之上,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 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和情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环节二:合作学习,迁移巩固
接下来,我引入了五年级下册《鸟鸣涧》一诗,要求学生自主诵读。然后,我要求他们与同桌合作,一边诵读一边展开联想,共同描述整首诗的画面。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启发、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意象更加丰富和完整。
环节三:品味手法,落实要素
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王维为什么能把山水田园中的景物写得那么美,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品味诗歌的写作特色。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领悟到了诗歌中的写作特色,如丰富的画面和色彩、以动衬静的手法、给人自由的感觉等。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多感官体验来品味诗歌的意象和写作手法,从而落实了单元要素。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多感官体验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和外延;在迁移巩固中提高了对同类题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在品味写作手法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了相互启发、协作探究的精神。这样的课中联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同中求异:在对比阅读中通达情理
在探索古诗群文的学习过程中,识别出集合体内作品的普遍特征相对容易,因为这些诗篇往往是根据某些特定的主题或风格被精心挑选并集结在一起的。然而,学生仅仅停留在识别这些共通性上是不足以全面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深度的,更为关键的步骤在于挖掘和理解组内个别诗作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为了深化这种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古诗群文中每一首诗的理解,还能培养出对诗歌多样性和个性化表达的鉴赏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这四首诗进行联读,因为它们的主题都与送别有关,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依依惜别之情。然而,尽管它们有着相似的起点,但每首诗的送别方式却各有千秋。李白以目相送,望着孤帆消失在天际,只留下长江在天际流淌;王维则以酒为伴,借酒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不舍;李白以歌为礼,歌声在岸边回荡,表达出深深的友情;而高适则以言相告,鼓励朋友前路虽无知己,但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四首诗的送别方式各异,却都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面意义,更要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差异性。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差异,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感知能力。
三、拓展延伸:在探究交流中深化认知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它往往承载着时代的印记、文化的积淀以及社会的背景。因此,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仅仅停留在理解单首诗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通过比较和联系不同的诗歌,去探索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诗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具有相似主题或情感的诗歌进行分类,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诗歌知识体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示儿》这一首古诗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怀,特别结合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这些作品包括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背后的历史情境,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两宋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特别是聚焦于南宋初期的政治局势。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南宋的国土被侵犯,百姓流离失所,而统治者却偏安一隅,丝毫不顾百姓的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岳飞、陆游、辛弃疾等一批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收复失地的事业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只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种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交流。他们深入分析了这四首诗词,了解到它们虽然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但是各自表达的情感色彩和风格却有所不同。《满江红》展现了岳飞在战场上的悲愤与激昂,感人至深;《破阵子》则从梦境中的英勇无畏转向现实的凄凉,反映了辛弃疾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在《示儿》中,陆游虽然流露出失望和悲伤,但是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而《过零丁洋》则是文天祥在国运已尽的情况下所作,诗中透露出的是一股不屈的浩然正气。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学会了如何辨别和理解不同诗作中的具体情感。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南宋时期爱国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认知。这种跨时空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珍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综上所述,将群文联读策略应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古诗词的群文联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一首古诗词的内涵与魅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
作者简介:陕西省洋县南街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