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情境,思辨性思维
作者: 尹倩倩新课标增加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文字、观点和信息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使其能够辨别信息的真假,判断观点的是非,有助于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含义、作者的意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新课标建议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沉浸式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多元的场景,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观察。通过在情境中接触多样的信息和观点,学生能够培养开放式的审辩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习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沉浸式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考、批判性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
一、创“问”之情境,激发思辨欲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沉浸式情境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围绕单元语文要素,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简简单单地设计问题,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中,读懂课文,揣摩写法。
《两茎灯草》是吴敬梓写的一篇古白话文。初读片段,教师让学生用一个词来相容“严监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的学生觉得严监生朴实、节约,这是对他的褒奖;有的学生认为严监生家财万贯,吝啬过了头,抠门、小气、好笑……那么,大作家是怎么写好这个小人物的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节约”和“吝啬”是对立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开展思辨活动,大脑皮层就会出现一个兴奋中心,注意力聚焦思维活动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和质疑,开启思辨的大门,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创“思”之情境,筑牢思辨基础
新课标要求通过“阅读、比较、讨论、推断、质疑”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材料之间的关系”。好的研读情境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会在积极的情境中主动去探索、思考、追问,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两个研读情境,一是研读“病情”,二是聚焦“特定动作”。第一个研读情境,严监生的病到底有多严重?原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够体现严监生的病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原文中直接描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有“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等,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严监生奄奄一息,危在旦夕。此外,从来问候、看望的“诸亲六眷”“五个侄子”“郎中”“管庄的家人”“一屋的人”等“他人”的侧面描写,也可以看出严监生的病情危急。
第二个研读情境,严监生的病越来越重,但总不得断气,还伸出两个指头。学生默读课文,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一屋的人是怎样理解“两个指头”的意思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猜得有没有道理?学生从严监生的三次摇头的姿势、神情等细节感受严监生心情变化的程度,从失望、生气到无奈、绝望。言为心声,这里没有一句语言描写,作者在特别的时间,选取了特别的镜头,在一个特别的场景中,用典型事例具体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这就让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落地生根。最后,当赵氏猜到是两茎灯草时,严监生才点一点头,看来心事已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指导学生聚焦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通过细品主人公三次摇头的不同内涵,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把“辨析态度与立场”作为施教的基本点,积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探究的欲望。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读读、想想、议议、演演,理解文本的内涵,筑牢思辨基础。
三、 创“阅”之情境,提升思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的特点,设计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境,以落实语用训练的课文为经线,以优秀经典课外读物为纬线,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上述两个情境研读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提出思辨性的问题:两茎灯草费的油真的如此值钱,让严监生死不瞑目吗?严监生真的很缺钱吗?然后出示资料,展示描写严监生家私富足的语句:十万多两银子多过百斗,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百亩,米烂陈仓,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腰缠万贯的大富豪,临死前还担心两茎灯草费了油。作者不惜笔墨写严监生病重,是为了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人物的“吝啬、抠门”,这样的人物形象才是最经典的,这样的事例才是最典型的。
好文章离不开“折腾”,从严监生的“三次摇头”,到“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经典作品设计之精巧,将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特点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两茎灯草》只是《儒林外史》这本书的一个片段,书中还有许多刻画严监生的细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严监生老婆生病时他的做法,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严监生的另一面:大方、舍得花钱、关心家人……这样的矛盾冲突打开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为学生思辨性阅读打开了一扇窗。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他们的语文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创“写”之情境,培养思辨素养
在语用培育的视角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需要做到“写”中有情境,“思”中有全局,“辨”中有依据。在沉浸式情境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呈现的氛围和情感,体验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迪,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品鉴,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儒林外史》独特的写作特色当属“中国讽刺小说之最”,作者利用关键动作、特殊情节、典型事例等描写人物的技巧,让严监生这个形象多面而且鲜明,这可谓创举,是学生写作学习的范本。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沉浸式情境教学,让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理性思考的习惯,能够更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习惯,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作者简介: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第一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