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低年级课文插图的运用策略

作者: 邱瑶

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充满童趣,富有启发性,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时,教师要把插图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认真研读课文插图,读出、提取插图中的多方面信息,挖掘插图的内涵并适时运用到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图文结合的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以二年级下册第19课《大象的耳朵》为例,谈谈具体的思考与实践。

一、运用插图进行识字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与学习目标。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便渐渐地失去了识字兴趣。插图有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识字,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捕捉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大象的耳朵》,笔者让学生初读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本中的生字。接下来,笔者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提出问题:“你在插图中能够找到哪几个生字,是怎么找到的?”有的学生说找到了“耷”字,是从大象的耳朵上看出来的,表示耳朵是向下垂的。笔者适时抓住学生的理解进行拓展:“大象的耳朵向下垂着就是‘耷拉’,有人上课打瞌睡头也是向下垂的可以怎么说呢?”学生说:“耷拉着脑袋。”笔者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是向下垂着的可以说耷拉,然后出示向日葵的图片,由此引导学生总结耷拉着的东西一般会给人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找到了“竖”字,是从多个小动物的耳朵上看出来,耳朵是向上立起来的。笔者适时抓住学生的理解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竖着的。学生能够说出旗杆、电线杆等。笔者提醒学生平时写竖画的时候是从上往下写的。还有的学生说找到了“咦”字,是从小动物的脸上吃惊的表情上感觉到的。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学得主动,更有自己的体会,显得轻松有趣。

二、运用插图训练朗读

朗读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在低年级尤其要打好朗读的基础。但是,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所限,在朗读时常常读不出应有的感觉,渐渐地失去了朗读的兴趣。教学《大象的耳朵》,笔者借助插图呈现多个角色的表情,引导学生从中找到朗读的抓手,把不同角色在文中的表现读出来。首先是读出课文的主要人物大象的特点。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大象的:“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学生开始读时,因为这是课文的起始句,没有什么参考对象,所以一般都读得很平淡。笔者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找出大象耳朵的“大”和“耷拉”这两个突出特点,要求学生看着插图读好开头的句子。学生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有的把“大耳朵”的“大”读得很夸张,似乎比大象还大,就有了明显的强调效果;有的把“耷拉着”读得很轻,既与“大耳朵”形成对比,又显示这种耷拉没有那种沉重的感觉。其次是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课文中小动物们围绕大象的耳朵耷拉着进行了对话,都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现的,但问句的真实意思是不同的,学生不容易读出区别。笔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根据动物的表情和提问的内容,正确地将小兔、小羊、大象的语气读了出来。

三、运用插图开展语用训练

课文所在单元人文主题是“改变”,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借助提示讲故事”。教学《大象的耳朵》,笔者首先让学生借助插图,试着表演课文描述的故事,初步落实语用教学。学生在读熟课文内容后,笔者通过“演一演”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演”之前,学生要仔细观察插图中动物的排列顺序,确定它们的出场与表达顺序;再比较课文内容与插图上角色的对应关系,思考要不要增加一个旁白的角色,确定哪些话属于旁白的内容;还要想一想,怎么才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中动物说的话。在完成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试演,熟悉角色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可以适当地添加动作、表情,只要符合当时当地的情形即可。这样的“演一演”,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语用学习。其次,笔者让学生以插图为表达支架,“讲一讲”课文的故事。《大象的耳朵》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童话故事,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爱读童话的特点,让学生先把自己觉得故事中很有趣的内容读一读;然后对照插图中体现的动物顺序,完整地讲一讲课文的故事。最后,教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插图中画出来了课文中却没有写的事情,如小鹿、小马、小老鼠具体说的话与相关的动作、表情等。这样的训练进一步落实了语用学习。

四、运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

课文中的插图形象,生动,插图背后的内容还有很多没有呈现出来。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插图内容为凭借开展想象活动,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文本的内容。教学《大象的耳朵》,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想象。有的学生对大象平时耷拉着的耳朵怎样活动很感兴趣,想象大象高兴时,会使劲扇动自己的耳朵,在遇到危险时也会努力张开自己的耳朵仔细听着周围的动静……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想象插图上画了课文中却没有写的内容。有的学生注意到插图中的小老鼠,看它跳到了小马的头顶上,想象到的内容是:“小老鼠蹿到大象的耳朵下,往上跳啊跳啊,想看看大象的耳朵哪儿有毛病,但是它怎么也够不着。最后,它跳到了小马的头顶上,张开双臂大叫起来‘大象,你的耳朵有问题,赶快去看医生吧’。”

五、运用插图理解问题

童话故事进入教材,不仅向学生呈现了精彩的故事,而且承载着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大象的耳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大象对自己耳朵耷拉着这一问题认识上的前后变化,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解决。但是,二年级学生对这种具有抽象意味的问题往往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提供帮助,课文插图就能够成为学生理解上的桥梁。在学生读课文前,笔者让学生看看插图,注意图中动物之间的不同,猜猜这种不同会带来怎样的故事;在读故事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理解图中动物之间围绕耳朵所发生的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之后,笔者让学生再看插图,注意动物之间的表情,尤其是大象的耳朵与面部的表情,进而了解大象的心理活动。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利用插图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发挥插图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松,灵活,有实效。

作者简介: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蒿泊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