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过程化指导”策略例析

作者: 樊微微

整本书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推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小学生受自身特点与阅读能力所限,导致整本书阅读效果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形。对此,教师应重视关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从阅读兴趣、阅读重点、阅读成果展示、阅读方法等层面加以指导,就能让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收到应有的效果。本文以六年级下册“外国名著阅读”单元推荐的《鲁滨逊漂流记》阅读为例,探索在引读、推进、提升等阶段的指导策略。

一、重视在引读阶段激发兴趣

引读是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消除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畏难情绪与心理。教师可以采用预测整本书的主要信息和多角度提出问题等策略。

首先是在预测中激发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的预测活动与单篇课文学习中的预测一样,可以从标题、作者、插图、人物、故事等角度入手,还可以从整本书才有的封面、目录、说明等角度入手。对于《鲁滨逊漂流记》来说,学生可从书名进行预测,如鲁滨逊是个冒险家吗?他会漂流到神奇的地方吗?漂流中他会遇到神仙吗?当然,引读阶段,教师也可以进行示范预测,如鲁滨逊在漂流中遇到了恶人,他会伤害对方吗?如果伤害对方要承担怎样的后果呢?这样预测的内容对学生阅读可能更具有刺激意味。其次是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在引读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提问,并通过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学生下一步的阅读方向。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学生可以针对作品的主题提问,如鲁滨逊身上的什么精神值得作者写?也可以针对作品的内容提问,如鲁滨逊是不是真有其人其事?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28年,靠的是什么呢?还可以从表达形式与方法提问,如作者为什么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表达?日记表达的内容具有哪些特点?还可以针对思想感情提问,如鲁滨逊对待星期五和土著人的言行你赞成吗?为什么?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都具有促进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的意义与价值。

二、重点在推进阶段指导策略

在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学生是难以凭一时的兴趣一口气读完整本书的。换言之,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整本书阅读活动得以持续进行下去。

首先是边阅读边预测。预测策略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可以持续使用,在推进阶段主要采用一边读一边预测的策略。这样的预测与阅读进程保持同步,一方面学生通过验证预测结果,可以起到产生继续阅读下去的念头;另一方面学生验证发现预测有偏差时,会及时生成新的预测,调整阅读理解的方向。《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本身具有一波三折的特点,为学生开展一边读一边预测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如读到鲁滨逊发现野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预测二者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鲁滨逊与野人会打架吗?鲁滨逊会与野人合作吗?不同的预测就会让主人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正确的预测离不开学生对鲁滨逊言行进行的分析。其次是有效整合问题。在推进整本书阅读阶段,教师需要将学生围绕某一人物、情节等提出的多个问题进行整合,避免因问题零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教师及时筛选出对部分内容具有统整性的问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才不会显得支离破碎。

三、强调在提升阶段思考总结

学生读完整本书的内容之后,并不标志着整本书阅读的结束,还需要教师安排学生在提升阶段进行思考与总结,实现整本书阅读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是在适当对照中体认阅读能力提升。完成整本书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看自己阅读中的预测有哪些是正确的,哪些出现了偏差,思考能够正确进行预测和预测出现偏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悟预测策略运用在阅读中如何才能有阅读成就感,尤其是涉及人物性格影响方面的预测,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学生对人物个性的理解。其次是对整本书阅读的总结,如教师提出“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独自生活28年,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思考、讨论这一问题,总结出一个道理:我们在生活中需要面对陌生环境挑战时,就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总之,教师应重视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化指导”,以适宜的策略引领学生阅读整本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推荐书目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CA21145]

作者简介: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