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问题化”学习,引领“高效化”阅读
作者: 高秀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其中“问题化学习”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问题化学习”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问题化学习”也称为“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问题化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问题化”学习能够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化”文本阅读,从而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科学设置问题,把握阅读主题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挖掘课文内涵与主题。有意义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思考,督促他们积极地去寻找答案,更加透彻地理解文本主题。
例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济南冬天的美丽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课文的情境中。然后,教师通过“你们眼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这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分享他们对冬天的感受。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还为他们提供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在“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展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一部分”这些导读问题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了自主化深度阅读,专注地寻找答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答案,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充分体现了科学的问题设计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问题的层次性也非常重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丰富问题形式,提高阅读效率
丰富问题形式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设置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针对学生情况,丰富问题形式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问题的内容应该紧扣课文的主题和重点难点,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同时,问题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保问题的难度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峡》一课时,教师首先考虑到学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的学情,在问题设计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提出问题“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有哪些”“请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为他们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其次,由于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受能力有限,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融入了情感体验的元素,提出问题“请描述三峡的壮丽景色,并谈谈你的感受”“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旨在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三峡的美景,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此外,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中,教师设计问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请分析课文中三峡的特点,思考这些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三峡在作者的眼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在作者的情感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导读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了《三峡》这篇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2.基于高效阅读,丰富问题形式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这一视角,对导读问题的设计形式进行多元化处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例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开放式问题导入课文:“你们曾经参加过哪些有趣的活动?有哪些难忘的体验?”这种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在课文阅读阶段,教师设计了递进式问题“请找出文中描写社戏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作者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提出了比较式问题“请比较课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社戏与其他活动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此外,教师还结合多媒体手段,设计了情境式问题“请观看一段社戏的视频,然后描述你的感受”“如果你是一名导演,你将如何把这篇课文改编成一部电影?请给出你的创意”,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述教学案例,教师通过丰富问题形式等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培养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三、运用问题导学,推进阅读深度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在问题指引下,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阅读,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一课时,教师提前录制了一段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家中预习。视频内容包括对课文的讲解、对白杨树的介绍以及对作者茅盾的介绍。学生在上课前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出他们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文章的结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互相启发,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给予足够重视,学生既能深刻领会课文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又能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综上所述,“问题化学习”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