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融合,让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进阶

作者: 俞杨飞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迎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的篇目大多都为优美的、质量高的阅读文体,文体的表达形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例。高效的语文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文体融合”是其显著特点,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教师通过构建文体知识、发掘文体资源和创设文体情境的策略,可以让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迈上新台阶。

一、建构文体知识,拓展阅读视野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语言特征及表达方式。教师要重视文体知识的构建,通过对文体知识的系统传授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针对小说教学,教师要着重阐释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对其叙事方式与语言风格进行分析;针对诗歌教学,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音韵与表现手法;针对散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散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例如,高教版中职语文《祝福》是一篇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教师要尝试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知识,绘出自己的小说文体知识体系。笔者在这篇小说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让他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关注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命运转折以及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小说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在最后的总结环节,笔者强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要素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构建文体知识,通过对文体知识的系统讲授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首先通过指导学生复习已学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帮助他们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的集中阐释,引导学生认识小说主题及其思想内涵;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等活动,使他们对小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教学环节设计与文体知识建构相一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

二、挖掘文体资源,注重语用训练

教师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文体资源,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针对新闻报道这种实用性文体,教师可以选择有关新闻报道为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结构及其他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开展新闻采访、写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闻这种实用性文体。针对诗歌、散文等文学性文体的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朗诵、角色扮演、写作等实践活动,使他们深刻感受文体的韵味与美。教师通过对文体资源的发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语用训练,能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应用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

例如,高教版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笔者在这一篇散文的教学中,注重对散文这一文体资源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用训练。首先,笔者通过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式,带着学生阅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语言资源,聚焦语用训练,引导学生慢慢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通过讲解和分析,促进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写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模拟写作一篇类似的写景散文,并且根据文章中的某一段落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最后,笔者对学生的模拟写作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注重挖掘文体资源,借助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先通过指导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主题等;然后通过安排学生开展模拟写作、角色扮演活动,使他们掌握散文写作的特点与技巧;最后对学生的模拟写作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总结,助力他们不断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文体情境,促进阅读理解

创设特定文体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与意义的深入理解。教学时,教师可针对特定文体与题材,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故事叙述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文体的特征与文化内涵。在进行戏剧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演出活动,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对剧中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现象以及其他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意境与内涵的了解。

例如,高教版中职语文《雷雨》是一部经典的现代戏剧,笔者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雷雨交加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剧中的氛围,并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此促进学生对这一戏剧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的了解。然后,笔者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深入体会剧中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笔者对剧中的重点台词进行了讲解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对剧情的发展和高潮有深度把握。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剧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积极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强调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要素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引导他们思考剧本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

以上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特定文体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雷雨》情节以及人物关系的理解。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和故事叙述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戏剧的特征与文化内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分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建构文体知识、挖掘文体资源以及创设文体情境等策略,能够更好地实现“文体融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扩大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