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支架链”引导“小先生”自读课的行动研究
作者: 黄丽玉自读课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所处的尴尬地位也是有目共睹的,如何使自读课摆脱被人无视或上成讲读课的处境,笔者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运用“支架链”探索自读课的授课方式,形成学生“课内自读——整本书自读”的课例体系,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自读课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特意设定的,它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教读和课外阅读,是“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自读课的教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不少专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没有太多涉及学生方面的问题,学生依然还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
鉴于自读课的重要性和教学现状,笔者对自读课的授课方式进行了探索,开展“运用‘支架链’引导‘小先生’自读课”的行动研究,形成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课内自读——整本书自读”的课例体系,通过学生自己先前的阅读、分析和领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解读文本的能力;在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给同伴上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探索引导学生教学生的方式,为语文自读课、培养学生知识架构能力提供一种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二、课程名称的诠释
支架链。笔者运用“区块链”的理念构建或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由知识点或概念形成的框架,而框架的构成也就是各知识点相互链接,这种形态笔者称之为“支架链”。
“小先生”自读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即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教学生的一种方式,本文把自读课作为试点开展研究。
运用“支架链”引导“小先生”自读课的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探索并理清自读课的基本要素和教学引导思路;构建运用“支架链”的操作思路和方法;形成“支架链”的教学引导途径和初步策略;提炼可复制或参考的典型案例。
三、课程设计的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观念上强调教学的理解性,重视教学的情境建构,重视活动与主体的交往,学生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挥主体性的潜力,学会自我管理,在教师提供一定支架的基础上,做学习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
钱梦龙先生也提出“教读”的概念,指出教师应教学生读,教读常与自读结合进行,经历从“扶”到“放”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进入了“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界,达到了终极目标——不需要教。
新课标要求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本研究契合新课标的要求。
四、课程实践的流程
“小先生”自读课从形式来说分为随机抽取小组授课、分项目小组授课、所有小组授课三种,“小先生”自读课内容分为现代文和文言文两大类,作为自读课的拓展延伸。
随机抽取小组授课流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备课,按照格式写好教案、做好课件,课前开启转盘,抽到的小组上台讲课,其他小组提问和补充,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点评,最后教师总结、点评。
分项目小组授课,指每个小组完成一篇课文不同内容的备课和授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备课之前教师针对他们的教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教案进行修改,突出本堂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
学生上交的教案,有的侧重文言字词的积累,有的侧重人物形象的分析,有的侧重写作技巧的分析。在学生已有教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对教案进行修改和细化,指导的内容包括:①研究阅读文章的方法。文章的阅读方法包括阅读题目、圈画重点内容;关注课文旁边的阅读提示;记叙文阅读的一般方式:概括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关注语言技巧。②授课的基本方法,包括提问法、比较法、学生质疑法等方式,学生也可以自创教学和激励的方法。
五、课程实践的研究结论
1.备课指导的要素
备课的第一步是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课文从三个方面依次发问并自答: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备课的第二步是深思质疑。深思质疑是把认识引向深层的必要步骤,学生也可以提出与作者不同的意见。
备课的第三步是复述整理。复述整理标志着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过程的结束。
备课除了备课文,还需要备学情,要对同学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
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在“小先生”上课之前教给他们的。
2.小组合作方式的变化
文体不同,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应有异。
现代文没有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每个小组对该课文进行整体研读都没有问题,因此采用大转盘的方式选取一个小组上台授课。采用大转盘的方式选择授课小组的优点是充满神秘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缺点是有可能抽到比较弱、准备不充分的小组,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等于浪费了。在实践中,的确有小组讲了十分钟,将课件上的文字念了一遍就算完事的情况,好在教师及时补救,请自愿上台的学生进行补台,才将课文顺利讲授完成。面对突发状况,教师需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文言文的备课量比较大,教师可以在所有小组提交教案的基础上,选择侧重不同内容的小组进行持续的指导,帮助他们修改教案,最后由三个小组各派两个代表进行教学活动。
针对名著阅读课,每个小组可以派两到三个学生上台授课,一般组长会选择表现机会不是很多的学生,因为名著阅读课相对更简单一些,对能力要求相对低一些。
从之前的相互推诿到现在的各司其职,从之前的五六个人挤到讲台前朗读课件,到现在轮流上台,选择代表进行授课,课件尽量简化,自我的见解和同学的互动增多,我们的小组合作方式在不断的完善中。
3.教师放手与指导
钱梦龙先生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能依葫芦画瓢写出教案,但是能力有差异。他们模仿教师的教学方式可能只学会形,没学到神。因此,教师还是要对学生的备课、授课进行引导,不能完全放手不管。
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实践中不断训练是师生互动的必然形态。
六、课程实践的反思
1.关于备课的时间安排
根据年龄和学情的变化,安排不同的备课时间和场合,教师指导程度也有所不同。
2.关于学生方面的反思
(1)小组之间存在差异性;(2)适合“小先生”自读课的课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3.关于教师方面的反思
(1)缺乏系统的学习理论;(2)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4.进一步思考
“小先生”自读课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进阶,更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大变革,它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还有一些缺点,但若加以改进,就会是一项全新且卓有成效的授课方式。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减少小组成员;(2)根据不同的课型分组。
5.研究的展望
这一研究和实践,要求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在研究中,学生做到“活”和“动”,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本研究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在我校、我区推广,影响力将推及到外区,在教师的充分指导下,尊重学生学习的愿望,更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作者简介: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