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记事作文情境化教学策略
作者: 张小波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综合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能力的发展。通过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记事作文情境化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记事作文写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建议作文教学要联系生活情境,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第四学段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写作·学会记事》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在一组描写“家庭生活、亲情之爱”的文章学习基础上,设置写作任务“学会记事”,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二篇习作,也是他们小学毕业之后的第一篇记事作文。小学阶段,关于记事作文学生已经知道要按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本次作文要求在有条理地把事情写清楚的基础上,抓住感人的细节,锤炼语言,写得有感情。本文以记事习作为例,探讨核心视域下初中作文情境化教学策略。
一、回忆课文情境,寻觅记事方法
莫言说:“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在记事作文的写作中,教师指导学生回忆课文情境,找到记事写作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考和分析,培养写作能力。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习作教学的需要,我创设了一个大的教学情境,设置了单元教学任务:全班合编《全家福》,在这样的大情境下撰写《我们是一家人》。首先回忆课文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找到《散步》《秋天的怀念》等文章中的写作方法。
1.一语惊醒梦中人。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写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其中有一句简单的话“好好活”重复出现了两次。我们回忆课文情境,想象一下,母亲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这是母亲最质朴、最动容的两句话,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作为全篇的切入点,以小见大,逐步扩展,更加具体地体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细节之处见真情。《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是怎样躲出去的?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她又是怎么做的?当一切恢复沉寂,她来看“我”时有什么变化?我引导学生从“悄悄地躲”“偷偷地听”“眼边红红的”等细节,感受母亲的紧张、担心和心痛。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逐渐把细节写清楚,以细节体现人物的特点。
3.典型事例有波折。好的故事能打动人。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想要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就要选取典型的事例。课文《散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可以回忆《散步》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记事写作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还涉及观察力、思考力、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通过回忆课文情境,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写作方法,学生可以逐步理解记事写作的核心要素和技巧,并将这些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如何选择事件、组织情节、描写人物和运用语言表达等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代入生活情境,开启记事热情
生活情境与写作存在密切的关联。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记事写作热情,为学生写作提供切入点和话题。作文教学要善于把“真实世界”直接当作课程的组成部分,实现“课程与生活的关联”。
比如,“那一次放学回家,我摔了一跤,衣服磕破了,手也受了伤……”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生活情境,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场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试牛刀”,将这样的情境写得真实具体,生动丰满。
又如,“那一次,我真( )”,学生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运用特写镜头,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写出这一感觉或心理的特点。
生活情境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增加作文的可信度和真实感。通过将生活情境融入写作中,学生可以使笔下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炼课文中的写作思路,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
三、探究任务情境,追溯写作思维
“只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学习才是真实的学习。”不同的任务情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组织写作内容。通过将任务情境与写作思维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任务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带着本次单元习作任务撰写《我们是一家人》,合编一本《全家福》。这一任务的核心落点是写作,既契合了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又对应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学生明确任务之后,开始思考如何写好《我们是一家人》。然而,学生即便知道要写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件事,但是如何下笔,如何将这件事写具体,依然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模仿《散步》绘制思维导图,先思考自己打算选择以什么角色说话,然后围绕“记事六要素”,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故事情节,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搭桥梁、给拐杖,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使他们的写作更加有条理。
四、体验角色情境,书写与众不同
考虑到班上每个学生的学情不同,我指导学生体验角色情境,实施分层教学。在习作标准的设计上,让每个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情境,选出自己想体验的角色,比如体验给父母分担家务的角色,等等。学生自主选取习作内容,可以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大多数学生写的是那些可以表现家庭成员互敬互让的故事,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与支持。
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我让学生把作文带回家,让家长做评委点评作文,因为作文中记叙的是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中的真实而感人的事情,学生能够说真话、写真事。对于家长而言,有些事情他们当时可能还没有注意到,或者事情发生后也没来得及细细回味或反思,从没想到这件事对他们的孩子影响这么大,这样的互动再一次增强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最后,我把所有学生的习作汇编成一本书《全家福》。
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情境,使他们能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表达,在情境中产生真实的体验和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这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需要,也是教学实际的需要,更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