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从“比较文学”到“世界文学”
作者: 熊一蔚在笔者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不是用大一统的文化来统摄,也不是用一种文明、文化来代替另一种文明、文化,而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文学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责任。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笔者认为,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就肩负着构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笔者常常用教材中《拿来主义》一课阐述的观点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引导学生以“比较文学”的眼光,形成“世界文学”的意识,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努力超越自我的小圈子,走进世界文明的大家庭。
一、和而不同:引导“比较文学”教学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现代的经典名著,而且引导学生阅读西方的文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经典名著,运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的方法,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树立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和而不同”的文学观念。我们用“拿来主义”处理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可以参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即将“拿来”的对象,看作“祖上遗下的一所大宅子”,既反对徘徊不敢走进、貌似洁身自好的“孱头”;又反对“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好走极端的“昏蛋”;还反对“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了一切,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
比如,教学《李凭箜篌引》这篇课文时,笔者专门开设了一节课,以专题《李凭箜篌邂逅莫扎特的钢琴》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文学欣赏。笔者首先呈现了《李凭箜篌引》的英文翻译,接着引入了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秩序的理念·莫扎特 1935》这一首诗歌。通过诗歌的阅读比较,学生不仅认识到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位音乐家李凭,擅长箜篌弹奏,还从他演奏的音乐感受到李凭精湛的技艺。同时,学生也通过《秩序的理念·莫扎特 1935》这一首诗歌,认识到莫扎特高超的钢琴艺术,领略到莫扎特的音乐能将人们的心灵引向了美好、宁静。两首诗歌,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从比较阅读、欣赏中,学生感受、体验到音乐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认识到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的音乐素养都是如此之高,认识到他们的音乐表达都是如此的相近,认识到他们的音乐表达的共性,即对音乐、对艺术、对世界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还能深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比较文学”阅读中树立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学观念。
当下,世界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我们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尤为重要。信息共享化、全球化,呼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旁征博引,让学生有意识地展开“比较阅读”。
二、多元文化:引导“世界文学”教学
“世界文学”是一种差异性、丰富性的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世界文学”的观念;要尊重世界各国文学的异质性差异,尊重各种文明,正视各种文明、文化的内在矛盾甚至冲突;要在更高层次上认识“世界文学”,认识“自我文明”与“他者文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中职语文学习过程中超越传统的狭隘的自我文明的局限,建立“世界文学”“世界文化”的观念。
在当下这样的一个多元化世界,教师更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多元文化彰显着世界的和谐,体现着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中外文学进行对比阅读,包容差异,互通有无。比如,教学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之后,笔者不仅推荐了欧·亨利的其他经典小说,推荐了欧·亨利的小说集,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了其他两位短篇小说之王如莫泊桑、契诃夫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三位小说家小说的特点,如“欧·亨利式结尾”,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微笑里的辛酸”“讽刺里的悲哀”等;如莫泊桑小说的别具匠心、情节变化等特点;如契诃夫小说的“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的本质”的特点,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语篇为发端,将教材中的语篇作为引子,拓展、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学生摆脱教材的局限,超越自我的视域。比如,在上述教学中,笔者从“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视角,引导学生阅读,就能让学生领略短篇小说大师的写作风采。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世界文学”观念,站在人类命运普遍关怀的视角,解读这些描摹人性的小说,让学生从中读到小说家们小说中的“人间清醒”。
从“比较文学”到“世界文学”,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拿来主义”,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放眼世界,对相关内容进行反思、质疑、批判。
三、未来愿景:从“比较文学”到“世界文学”
中职语文教学,要树立“世界文学”的观念。在运用“拿来主义”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文学”是一种研读的方法论,“世界文学”才是研读的目的。从“比较文学”到“世界文学”,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未来愿景,即“一种更为广阔的、全面的、总体性的语文教学观”。建构“世界文学”的语文教学,是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如果说,政治共同体是一种组织,经济共同体是一种趋势,那么,文化共同体则是一种保障。只有树立基于“世界文学”“世界文化”的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形成。
在建构“世界文学”观念、打造“世界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中,西方人应当多学习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同时,中国人也应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引入“世界文化”。“立足本土、放眼寰宇,以文化为津梁,沟通中西,为中国也为世界提供最富有智慧的思想、文化成果”,这是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使命与责任。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就充分借助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将中国古代的优秀古诗词、文言文等推荐给外国的朋友,也让外国的朋友推荐他们文化、文学中的“精华”“精粹”。如笔者曾经在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主办“世界诗学”“世界文论”论坛。当我们的唐诗宋词被翻译成外文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唐诗宋词的一种“再生”。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将国外的一些诗歌翻译成中文,营造了一种丰富的文学学习、文化感受与体验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然能形成“世界文学”和“世界文化”的观念,能够认识到“直译”“意译”等的不同旨趣。
语文学科课程是一门国际化的课程。从“比较文学”到“世界文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应然取向。在建构“世界文学”、建构文学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障碍、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秉持“拿来主义”的思想观念,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就一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一个崭新的境界。
作者简介:云南省昆明技师学院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