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情思阅读”
作者: 杨阳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中,学生不仅能感知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信息,更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认识、感受、体验到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味等。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强调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情思阅读,就是要恢复语文学科课程作为母语的功能,引导学生浸润于阅读之中,涵养学生的情思、情趣、情意。笔者结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教学,谈谈如何在语文对话中引导学生的情思阅读。
一、以“情”为驱动,催生学生的情境对话
在语文情思阅读中,“情”能催生学生的“思”,“思”能生发学生的“情”。“情”与“思”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成就的。“情”与“思”的两极融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初中语文情思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对话,不仅让他们与伙伴对话,更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走向深刻。
比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不仅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借助音乐、画面创设情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然后用文本的美的语言以及多媒体的美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思阅读之中。在情思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描述教材中的“背影”,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去感受、体会其中的“父子情”,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等,解读出父亲内心的悲伤。在学习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与情境展开无声的对话,走进文本,走入文本的字里行间。透过文本的字里行间,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善言辞的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
以“情”为驱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优美动听、饱含深情的歌曲,可以用自己的如诗般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灵。在情境之中,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感受、体验,乐于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二、以“思”为载体,催生学生的文本对话
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说:“语文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语文是科学,语文教学就应当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文本之思,让学生展开文本之探。既然语文是艺术,语文教学就应当讲究一个“美”字,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意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情”为驱动,更要以“思”为载体。以“思”为载体,能催生学生的文本对话。在文本对话中,学生需要经历将文本的“言”转变为心中的“象”,进而将心中的“象”转化为头脑的“思”。如此,本无生命的语言文字符号就变成了有温度、有温情的生命化内容。
比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画出来,进行重点品读;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篇章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父子情”。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同时要精心设计任务群、问题群,引导学生的文本思考、探究。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要用“背影”作为标题?作者为什么看到“背影”就会反复地流泪?每一次流泪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一共就四句话,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父亲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而“我”在倾听到这些话语时,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彼此之间展开对话。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和批判,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在引导学生与同伴对话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坦诚交换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对话要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要让彼此的语文阅读情思得到分享、共享。在引导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度地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的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以“意”为旨归,催生学生的创造对话
在引导学生情思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意”作为主旨,引导学生展开生本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的对话走向动态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意”是“情”“思”的统一,也是“形”与“神”的统一。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情”“思”统一起来,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意”的把握。
比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发现课文中作者每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都会流泪,却没有写具体的心理活动。基于这样的文本留白,在引导学生开展情思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上下文以及自己的已有认知经验,对“我”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当学生写出了“我”的内心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对话,将自己对文本中的人物心理活动的补白呈现出来。情思阅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写一篇体现父子情的作文,同样要求学生以“背影”来架构整篇作文。这样的一种指向学生写作的文本情思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水平。
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认为,“意”是指“潜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含义、意义和意味”。“意”是深层次的,它是“情”与“思”的交织,并且是孕育、蕴含在学生的“情”“思”之中的。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思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旨趣,领略文本的语言之中、语言之外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在情思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性感知、细节性揣摩,引导学生移情入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自我的经验,促进学生的多向感悟。初中语文情思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在语文情思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启迪,让学生在语文思辨、体验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