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引导思辨
作者: 黄凤仙敏锐的思辨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创新思维、思辨能力是构成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当前,有的教师偏重应试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真实情境下的语用实践,较少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较少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缺乏在辩证分析和理性思考上的实际指导,缺乏在实践中进行思辨的机会,没有形成自主的思辨习惯。
新课标强调的第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就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除了传授语文知识之外,还要更多地注重情境教学,带动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适切情境任务,促进思辨阅读与表达的发生
在教学中,教师构建适切的情境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适切情境任务可以模拟真实场景,也可以创建积极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情境任务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比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中,“道旁李树多子折枝”,不同的人看到之后,反应和言行都不一样——“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即便王戎告诉他们缘由后他们还是不相信,“取之,信然”。所以,大家看到的相同,但是表现出来的言行却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思想决定行动”。当时,诸小儿和王戎分别在想什么呢?让我们深入思辨人物的言行,把自己的想法用一个字填在下面的括号中。
比如,诸小儿和王戎看到了这样的现象——道边的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戎( ),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人( ),取之,信然。
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任务,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阅读和表达。本课中,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感受,标题中“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道旁”能否去掉?强调“道旁”,路上人来人往,李子却无人问津,说明李子不好吃,苦得很!否则,在深山老林里,李子挂满枝头就见怪不怪了。这样的思辨过程,既有逻辑又很缜密,学生可以感受到王戎善于观察、冷静判断、善于思考。最后,教师让学生当评委,文中众多的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果能与别人不一样,你就向王戎近了一步。在这样的思辨语言情境中,大多数人喜欢王戎,但也有人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诸小儿率真可爱,令人喜欢;旁人谦虚,看到王戎的表现后好奇地询问,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小心求证后才确信。
适切的情境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最后,教师巧妙地创设了新颖有趣的“招募历史说书人”的任务情境,把读、品、说穿插其间,引领学生穿越时空的壁垒,通过情境体验、交流互动的方式,走进有声有色、智趣相生的古文课堂。学生充当“小小说书人”,表达条理清晰,充满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学生扎实的语言素养。
二、设计真实有效的活动,驱动思辨阅读与表达的发展
教师设计真实有效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将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思辨阅读和表达,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活动设计之初,教师需要选择具有挑战性和深度的文本,如辩论性文章、科学探究报告、历史事件分析等。这些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欲望,促使他们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接着,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要求学生基于所读文本进行思辨性讨论或撰写文章。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安排学习的课文有《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从单元整体入手,教师可以创设“中华好故事,班级故事会”这一真实有效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辨阅读与表达能力。在《司马光》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如果有人跌入水中,常人都会受习惯思维的影响,一心想着怎样把人从水中救出来,也就是人离水;而司马光则用到了逆向思维,让水离人,从而救出了小伙伴。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改变审视问题的角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情,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通过阅读、对比、推断、质疑、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用辨析的态度和立场看问题,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和司马光的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观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在小组讨论后撰写辩论性的文章。比如,教学《灰雀》一课,教师以大单元教学为背景,以调查灰雀失踪案为主线,依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旨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勘察现场,找出证据,洞察心理,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断、猜测等思辨能力,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本中的证据和论据,分析作者使用的逻辑和说服手段,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辨析能力。
三、依托多元指向评价,落实思辨阅读与表达的价值
阅读评价是阅读主体对文本表达内容的真实性、表达形式的有效性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多元指向评价开放而包容,可以在阅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其在阅读和表达中融合不同的元素和观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表达时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不断完善和深化自己的见解。通过接触多元的观点和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理解他人的表达。
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要的是葫芦》,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认为那个人到底喜不喜欢葫芦”推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阅读文本,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样的主问题推动式评价是阅读思辨的核心所在,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的来说,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各种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让他们在具体场景中进行思考和实践。在实际情境中,学生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理性地分析和评价信息,从而形成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见解。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