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品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

作者: 兰志勇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语文学科审美创造素养的核心。作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素养关系到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文章品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宗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创造等方式,获得独立审美、独立思考与创造的体验,让学习“美”不胜收。

一、对语言字斟句酌,感受美

审美感受是审美创造的前提,由于其概念性、抽象性的特点,它需要学生亲身感受,而非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所以在学生品析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字句进行斟酌思考,从中感受美。

对文章的修辞手法、字句的表达方式等进行品析,字斟句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行文之美。比如,《祖父的园子》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品析,就会发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让花儿像人类一样睡醒,让鸟儿像人类一样闲逛……这种人格化的处理,既彰显了祖父的园子充满了欢乐,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字句所孕育的强大生命力。又如,“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漂亮”不难理解,那么“健康”又是指什么呢?自然是“充满了生命气息”的。虽然只是两个简单的词汇,但是学生仔细推敲就能从中感受到祖父的园子孕育的生命力与生命之美。

此外,品析字句不仅仅是看文字的表面,更要透过外在感受内在,这样才能达到审美的效果。以《蟋蟀的住宅》为例,文章提到“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将蟋蟀拟人化了,学生深入品味,就能从寥寥数字中捕捉到隐含的信息,比如,什么样的人不肯“随遇而安”“追求高品质生活”呢?自然是有追求、有理想和有独到见解的人。正因为蟋蟀不会随遇而安,所以它所选择的住宅,有着良好的排水系统、充足的光照,而这不正是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吗?又如“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在品读这一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斟酌“柔弱”二字。比如,手无缚鸡之力、手无寸铁、身单力薄等,这些都是“柔弱”;再对比“劳动成果”,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感,才会让人感觉到惊奇。学生在无形中理解了蟋蟀那种不惧艰苦、认真劳作的精神,并为之感动。

可见,在品析文章时,对字词句进行探究,解析它的隐藏信息、描写方法,是实现审美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所以,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字斟句酌”的意识,让其在细嚼慢咽中捕捉到美的存在。

二、对行文细嚼慢咽,品味美

品味美,即是理解美,它是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回味将语言美的画面在脑海中成型。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不同的行文结构和顺序,能够营造不同的美。所以,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与顺序进行深度品析,能让审美过程锦上添花。

以《海滨小城》为例,学生通过初读可以知晓作者采取的是由远及近的行文顺序,先写了海滨的景象,再写了小城的美好。那么,这样的行文顺序有什么样的好处呢?事实上,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将小城的美置于海滨之美的大背景下,更容易突出小城的特点,同时也能与文章的标题牢牢相扣。相反,倘若作者先写小城的美,再一笔带过海滨的美,反而不会让人印象深刻。这便是不同的行文顺序、结构产生的效果。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从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四个季节刻画小兴安岭之美。学生仔细品味,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不同季节的小兴安岭的画面。相反,倘若作者不按照时间的顺序去写作,打乱文章原有的布局,不但会让信息显得很乱,而且很难让读者代入其中,更不会感受到其中的美。所以,学生在对行文结构、顺序细嚼慢咽,品味其结构之美时,也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

在文章品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应循序渐进,紧抓每一处细节。行文结构不仅仅是一种表现的方法,更像是一段路途。深度品味这段路途,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三、对内涵寻根究底,创造美

审美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不能局限于文字或行文顺序。所以,在品析文章的过程中,学生更要对文章传递的思想和内涵进行寻根究底,这样能升华学生对美的感悟,还可以为学生创造美提供条件。

例如,在阅读《梅兰芳蓄须》一文时,教师从“艺术家”“旦角”等角度引导学生品析“梅兰芳先生蓄须意味着什么”,学生表示“梅兰芳先生作为一名知名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方式不准许他蓄须。然而,在国家大义面前,他还是蓄起了胡须,这恰恰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随后,教师趁热打铁,将话题引申到学生身上,启迪其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爱国的方式,学生应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有的学生说“努力学习,强大自我,长大后建设祖国”,有的学生说“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国家的财产”。学生在思考、总结和表达中间接创造“美”,理解了爱国的意义。

另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创造美。以小古文《铁杵成针》为例,文章告诉我们,只有永不放弃才能取得成功。在深度品析中,学生可以思考“什么样的‘永不放弃’才是有意义的”。有的学生说“闷头苦学,而不思考,这样的‘永不放弃’只是单纯地浪费时间”,有的学生说“边思考,边实践,且不害怕失败,才是真正的‘永不放弃’”。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写到文章中。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这几次考试失利没有打倒我,反而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学习方法是不对的,需要改变。通过这样的反思、总结,我相信自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还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面对低分的作文,做错的习题,我们应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反复练习,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永不放弃’才能让我们真正地进步!”

可见,通过品析文章的内涵,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作,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等得以升华。

整体来讲,在文章品析中审美,实际是对语言的审美,是对语言实践形式的审美。它不仅能让学生形成美的素养,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