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扣关键语段,有效落实“语用”

作者: 赵文洁

语段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以语段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的方法,将语言材料按照意义和结构进行组织,以语段为单位进行教学和学习。语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新课标非常重视语段教学,强调“重视考察学生对重要语段的理解”,让学生“发现富有表现力的语段”“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语段”“整理重要的、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段”。特级教师何必钻说“教好语段,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关键语段在语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含了关键信息和主要观点。教师把握关键语段的教学,以学生的语言运用活动为出发点,注重理解重要语段包含的内容要素,分析关键语段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聚焦语段“言外之理”,感悟文章主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语段中的“言外之理”,是培养他们感悟文章主旨的重要途径。关键语段通常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体会语段中包含的主要信息和核心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挑山工本是泰山上很不起眼的一种职业,但在作家冯骥才的笔下,挑山工似乎变成了智者,变成了哲理家,冯骥才从泰山偶遇挑山工后,不但画了一幅“挑山工”,也写下这篇经典散文《挑山工》。文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挑山工的语言,憨厚、俏皮、幽默,耐人寻味,富有哲理。在教学中,教师扣住这样的关键语段,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关注挑山工的语言,解答“我”的困惑:挑山工有近道吗?学生圈画挑山工和游人的几次对话,反复朗读体会,发现挑山工反复将“我们”和“你们”作比较,其实就是强调挑山工和游人登山的不同,他们的话并不华丽,非常朴素。

学生比较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之处,把自己理解的哲理旁批在语段边,连起来说说自己的感受。语段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认知的充分发展,教师聚焦板块对应的任务目标,再围绕这个目标让学生阅读、提取信息、批注、写感受,推测关键语段的含义和作用,最后悟出生活的道理:人生应当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做,方能实现目标。这样的教学聚焦性强,容量大,效率高,让学生感受到语段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交际需求,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读懂语段“弦外之音”,走进人物内心

文章中大多有一些能总领或总结全文、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的关键语段,这些语段如果出现在开头,往往不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就是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或者渲染气氛,或者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揭示主题;如果出现在中间段落,往往能呼应前文或后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有的关键语段出现在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或前文,篇末点题或总结全文,这些语段含蓄隽永,引人深思。学生读懂语段表达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关键语段,体会上下文的关联性,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引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表明毛主席对爱子毛岸英安葬在朝鲜这件事的态度。可是,如果我们仅仅从伟人的角度去品悟这句话,这样的理解很空洞乏味,不能体现人物内心情感的饱满、复杂、层次和立体感。教学时,教师扣住语段中的“何须”让学生讨论,学生分别从毛主席“作为父亲”“身为国家领导人”两个不同的身份,去阅读文本,扣住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分析毛主席的内心情感。作为父亲,毛主席见到电报后悲痛万分,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是他心爱的长子,是从小失去母亲又没有享受父爱的孩子,是从8岁起跟着母亲蹲监狱尝尽人间疾苦的儿子,是年仅28岁却又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他是父亲的骄傲,民族的希望!惊闻噩耗,作为父亲的毛主席,悲痛欲绝,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喃喃轻唤:“岸英!岸英!”文本中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毛主席的悲痛之情。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须马革裹尸还”才显得合情合理。可是,毛主席为什么又说“何须马革裹尸还”呢?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二部分,理解毛主席的艰难抉择——那一晚他没有吃上一口,“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那一晚他没有说一句完整的话,“情不自禁地喃喃着”;那一晚他该是多么的悲痛欲绝。那一晚他想到了什么,他想对儿子说些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促进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深层对话,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揣摩语段“表达之法”,实现言语迁移

语段的“表达之法”又叫段式,是指段落内部的结构、布局等。揣摩语段的“表达之法”,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语段与句子、文章不一样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语段的语言结构,包括句子结构、语法和词汇的使用方式等,分析关键词汇、短语和句型的表达方法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关键语段的表达技巧。

1.探索单个语段的表达之法。如《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从语段的结构看,这段话是总分的结构样式,作者从“快、稳、灵活”三个角度写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从语言修辞手法看,“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从侧面烘托,描写细腻。除了写建筑,作者还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感受“眼睛忙急了”,表现了船夫的技艺高超。针对这样的语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迁移、内化这种表达方式。

2.探究多个语段的表达之美。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的对话描写是很特别的,多个语段描写了多个人之间的对话,全文用了11个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和机械师、大副之间的对话。前四个回合是与洛克机械师之间的对话,最后一个回合转到了哈尔威与大副之间的对话。说是11个自然段,有的自然段简短得只有两个字,没有提示语,没有结合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文本中人物对话的干净利索。“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物的品质。学生扣住多个语段,感受表达的艺术性,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镇定果敢、临危不乱。

像这样,教师巧扣文章中的关键语段,引导学生揣摩语段的主要观点、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有效地落实了语用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泉景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