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摄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 许文勤

“大概念”不同于一般性的概念,“大概念”是学科本质的集中反映。“大概念”统摄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提炼“大概念”、应用“大概念”、评价“大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大概念”展开语文学习。教师先要引导学生提炼“大概念”,然后基于“大概念”创设“大情境”,设计“大问题”“大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大概念”统摄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能,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解读语文教材,提炼“大概念”

“大概念”不是现成的,而是教师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提炼、抽象、概括、总结的结果。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建构的“大概念”是不同的。换言之,“大概念”的形成,不仅与相关的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等有关,同时也与教师、学生等的语文认知水平、倾向、偏好等相关。在语文教学中,提炼“大概念”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又能促进教师对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整体学习内容“大概念”的提炼。在语文教学中,面对相关的教材文本,教师要秉持固有的习惯、认知,直面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本身,反复地揣摩、推理,从中提炼“大概念”,指引学生的语文学习。

比如,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亲近自然,热爱生活”,语文要素是“感受汉语音韵之美,品味语言”,安排的文本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等。在提炼“大概念”的过程中,笔者不仅积极主动地参照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而且深入研究文本的内容、单元导语。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的整体性考量,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大概念”,即“写景抒情”。这样的一种“大概念”,不仅贴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还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过程明晰化。从这一“大概念”出发,单元教学中的相关文本的教学目标、要求等都能基于教学内容得到有效落实。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文本中诗意的、童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理想和信念,了解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描绘的“动人的冬景图”;在教学《雨的四季》这篇课文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笔触,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描绘的缠绵飘逸的雨景等。在“大概念”的统摄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大概念”是学生语文单元整体学习的灵魂,是学生的语文认知、思维的起点和归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思维、探索,去积极主动地提炼、抽象、概括出学习的“大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当教师提炼出或者引导学生提炼出“大概念”之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有了方向、针对性、实效性。

二、设计问题任务,应用“大概念”

在“大概念”提炼出来以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应用“大概念”,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程序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大任务、大问题,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大任务、大问题不同于一般性的任务、问题,大任务、大问题是一种牵涉学生语文学习目标、内容,同时具有弹性、灵活性的任务、问题。大任务、大问题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载体、媒介,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引擎。

“大概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原点和归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大概念”、应用“大概念”,进而让“大概念”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明灯”。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时候,笔者从单元“大概念”——“事物的特征”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说明文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而有序、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基于这样的一种教学思考、探究,笔者设计、研发了这样的“大任务群”:[任务一]快速阅读说明文,标注段落编号,明确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任务二]找出课文的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观察、探究、思考说明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句进行说明的;[任务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样的一种基于“大概念”的任务群设计,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篇课文为载体的碎片化教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同时,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这种基于单元整体的“大概念”教学,不仅具有弹性、灵活性,还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性。

“大概念”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时空、认知时空、探究时空。教师要充分发挥“大概念”的育人功能,彰显“大概念”的育人价值。“大概念”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大概念”,引导学生展开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

三、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大概念”

基于“大概念”的语文学习,不仅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提炼“大概念”、应用“大概念”,而且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大概念”。只有引导学生反思“大概念”,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进阶。在语文教学中,“大概念”可以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以隐性的方式融入、渗透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进而去评价“大概念”,也可以采用显性的或者隐性的方式进行。

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自能性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大概念”研究评价量规,建构评价的量规体系。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评价,重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过程。基于“大概念”的评价,内容应当丰富化,形式应当多样化,品质应当高效化。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从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以及相关的诗歌篇章出发,笔者以“诗歌魅力”作为“大概念”,引导学生探寻单元中的诗歌“有怎样的魅力”“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是怎样体现、表现这些魅力的”。基于这样的“大概念”,笔者设计出“音画现代诗”的评价量规表,引导学生从“朗诵内容”“语言表达”“插画内容”“时间控制”等多个维度展开评价,设计出不同等级、不同星级的评价量规。从评价量规出发,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反思自我的诗歌学习过程,诸如诗歌的“诗情领悟”“哲理沉思”等。教师引导学生从“大概念”出发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让学生通过评价逐步学会自主学习、自能学习,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品质。

“大概念”统摄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认知,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迁移、应用,注重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的评价。基于“大概念”的语文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学语文,更引导学生用语文。学生在“大概念”的指引下,能展开积极的言语实践,积极主动地迁移语文知识。

作者简介:甘肃省兰州新区第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