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研究

作者: 曹春燕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是初中语文课堂重要引擎,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有的教师对初中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如何将学生置于教与学的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呢?本文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探讨初中语文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策略。

一、学的起点:珍视问题发现

发现问题是一切学习的起点。教师珍视学生发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他们需要思考问题的背景、原因和解决方法,这种思考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单元,这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也是统编版教材第一次出现“活动·探究”,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生活。对此,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充满了好奇。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消息?新闻有哪些常见的体裁?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它们有哪些特点?记者是如何采编新闻作品的?我们能不能走进社会进行现场采访呢?学生的问题很多,他们提出的问题反映了他们对本单元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应该认真地记录并进行汇总,归类整理,以此作为学习的起点,让各小组自主阅读第二页和第九页的新闻知识卡片,鼓励他们用图表的形式,归纳本单元中的六篇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通过仔细阅读,学生对六则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进行梳理,列举关键词填写在表格中。在这样的对比中,他们发现大多数新闻都具备这“六要素”的特点,也了解了不同新闻体裁的标题表述、篇幅长短、结构层次、语言表达、时效性等特点都不相同。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没有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也不是放手他们去自学,而是以此作为学的起点,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去探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对新闻作品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在阅读中分析,在对比中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样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整合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练的重点:落实语用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给学生创造各种语文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锻炼语用能力。语文教学是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语言运用实践,丰富的语用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和主导语言交际活动,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教学的第二阶段,学生通过阅读本单元的新闻作品,把握不同的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体裁特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收听新闻播报,感受播音员播报时的声音节奏,体会新闻的客观性;从新闻作品的“六要素”和文字中的细节,感受新闻的准确性;让学生担任播音员,处理新闻朗读的声音、语调和语速,感受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让学生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新闻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可以从作者的立场去捕捉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观点。这样的“练”,是基于听说读写的语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语境和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

三、学的方式:参与合作交流

学生的合作交流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多渠道的合作交流,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地探索和构建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的第二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网站、报纸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新闻的撰写能力,根据学校初一新生军训的契机,教师组建小记者团队,让学生深入军训一线,开启新闻采访之旅,对军训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每个小组的组长牵头,思考好实地采访的准备工作,结合语文教材第十五页的采访提纲小贴士,根据军训的内容,先编写采访提纲,在小组内交流、修改。接下来,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个人爱好、写作的能力进行分工,让他们选择合适的新闻体裁进行实地采访,记录采访内容。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协作和沟通,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和交流,懂得采访时尊重采访对象,做到言行得体,问题明了,避免提问敏感话题。这样的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既巩固了所学的新闻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启的基点:尊重自由创新

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因此,尊重学生的创新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探究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学的第三阶段,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采访内容,完成新闻写作,小组内交流,在自评自改的基础上对新闻作品进行评价,完成评价表。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辑新闻作品集,进行新闻播报,每个小组评选一名“优秀小记者”、一篇“最佳新闻奖”、一个“最佳播报人”。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新闻播报制作成视频,向“校园之音”“学习强国”推荐。教师创新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采访、创作、播报,提供创新评价和反馈表,给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创新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供情境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