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冯慧卉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与课程思政要求密切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在课程思政视域视角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融传统文化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研习革命题材作品能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意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人生价值观。

一、融入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职校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传统价值观有所了解,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教学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首先通过导语“苏轼,一代文豪,他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情感与智慧”,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世界,然后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苏轼的宦游图,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让学生对宋词的文学常识以及艺术特点有初步的感知,让他们感受到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词传达的美和情感是独特的。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首词进行悉心品读,通过逐句解读与深入解读的策略,让学生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宋词的声韵美,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吟咏来感受宋词的音韵之美。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朗读和吟咏的方式,亲身体验了宋词的美,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充分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价值观的引导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苏轼人生经历及宋词的艺术特点,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学生在学习语言与文学的同时,获得了知识与技能上的提高。

二、研习革命题材作品,培养爱国情怀

革命题材作品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媒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革命题材作品的学习,能够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的进程、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以及高尚的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例如,教学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毛主席的伟大情怀和民族精神。首先,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词中,毛主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这些意象对你们产生了怎样的共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的学生说到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意象,从中感受到了毛主席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有的学生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意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它表达了毛主席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毛主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自己作为一名职校生应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的学生提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自己的见识,掌握为社会服务的技能。有的学生说,职校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大家应该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从革命题材作品入手,用具体的教学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认识劳动的意义,弘扬奋斗精神

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之源,而奋斗精神则是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力量。语文教学离不开引领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发扬奋斗精神。学生在阅读劳动题材作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劳动者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人生价值观,从而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师首先通过导语“《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文章讲述了袁隆平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劳动的伟大和奋斗的力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这篇课文。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袁隆平的奋斗精神有什么感受?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体会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到袁隆平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的学生强调袁隆平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之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接下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奋斗精神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自己作为一名职校生应该如何践行这种精神。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与各种劳动;有的学生提出应该勇于拼搏,不断进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向学生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同时还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培育高产水稻的故事,让他们认识劳动的意义,弘扬奋斗精神。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主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从课程思政的视角来看,中职语文教学要融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革命题材作品,理解劳动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