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优化古诗文教学

作者: 杨振宗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文则是其重要的载体。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古诗文供学生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十分重要,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一、引导古诗文朗诵,感受传统文化

朗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诵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诗文的节奏与意境,体会到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古诗文的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江南逢李龟年》,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讲述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引领学生进入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学习情境。教师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中。在朗诵指导环节,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朗诵,强调语调、节奏和重音的把握。随后,学生逐句跟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由练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还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结合唐代文化背景和杜甫的生平经历,探讨诗文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既能提高朗诵技巧与诗歌鉴赏能力,又能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有利于培养文化自信与审美情趣,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体会古诗文内涵,体验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既担负着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使命,又担负着指导学生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古诗文教学对语文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学生学习古诗文,既是一种知识积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教师要想使学生对古诗文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就要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之中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体验。

1.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内涵有更深的体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中的人物情感与思想的理解,进而更加准确地领会古诗文的意蕴。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木兰诗》,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分组并分配了角色。在准备阶段,学生积极讨论《木兰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角色。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了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随着角色扮演活动的进行,学生展现出了故事情节的精彩片段。他们通过台词、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呈现了《木兰诗》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学生纷纷分享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木兰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丰富了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与审美情趣,并且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文化体验

在古诗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等资源,这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诗文的意境与韵味。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重现古诗文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天净沙·秋思》,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深秋黄昏的景象——枯藤缠绕着老树,小桥下流水潺潺,古道旁一匹瘦马疲惫地走着,夕阳渐渐地西下。同时,教师还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轻柔的古典音乐,营造出凄凉、哀婉的氛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渐体会到了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诗歌中描述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诗歌中的意象。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师还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秋思”的动画视频,展现诗中描述的场景。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表达的情感。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天净沙·秋思》的内容,领略诗歌描绘的奇妙意境,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丰富阅读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丰富的阅读活动既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钱塘湖春行》,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钱塘湖春景的短视频,展示湖光山色、莺歌燕舞的美景,让学生沉浸在春天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在诗歌朗诵环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进行指导。通过朗诵,学生更好地体会了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看法,整理归纳后向全班汇报。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内涵,还锻炼了沟通协作能力。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主动参与《钱塘湖春行》的学习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深挖古诗文的内涵,采用角色扮演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寓传统文化教育于古诗文教学之中,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育才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